|
□叶宗意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从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这首诗中,对歙砚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的,大文豪欧阳修诗作赞道:“徽州砚石润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老夫喜得金星砚,云山万里未虚行。”并在“砚谱”中写道:“歙砚其石坚劲,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者尤佳,然世亦罕有之。”南唐中后主李璟、李煜父子,精于翰墨,称“歙砚天下冠”。能得古人如此的厚爱和赞赏,就因为歙砚的质地坚韧,温润莹洁、色如碧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既涩不留笔,且滑不拒墨。书家用后,皆视为珍宝而藏之。
歙砚的美不仅仅质地好,其色理更是琳琅满目,艳丽繁美,纹理丰富多样,千变万化,令观者驻足,让藏者陶醉,有着平生拥有一方歙砚足矣之感慨。
眉纹当中还有更巧妙的品种,在我收藏的砚石中,有一方石料上有三道眉纹,两道眉对称向下弯曲,呈一双眼睛,另一道上翘,一张憨态可掬的笑脸,只需稍加勾勒,便是一幅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祖,形象生动的刻划出“大肚能容天下事,开口便笑可笑人”的妙趣。天然造就,神奇绝妙。
歙砚石中的金星更是丰富无比,色泽金黄、艳丽夺目、熠熠生辉,仿佛天上繁星点点,大大丰富了歙砚的欣赏价值。不同品种的金星为不同形状呈现,如雨点金星,形雨点状,如雨似雪。在创作中常可妙用,如一方《牧归》的作品里就充分的利用金星的效果,画面里风雨欲来,柳枝飞舞,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一手抓住牛绳,另一手去抓被风吹落的草帽,金星巧若雨点,斜打在牧童身上,使得牧童无暇顾及草帽,情趣盎然,恢谐幽默,让品者开心一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作者得到一方金星砚石,在砚石的左上角,金星呈谷粒状大小均匀的集中在一起,我细细的琢磨后,隐约的勾勒了一个簸箕,将金星细琢成谷粒,一位少女手捧着簸箕,正在喂食着砚下角几只争食的小鸡,少女天真清纯,小鸡活泼可爱,一幅农家山村小院的场景,生活气息浓烈、淳厚,让人意味悠长。
在我陈列室里,有一方名为《水墨徽州》的金晕山水砚,整体构图以徽州风光为题材,歙砚石料中的天然金晕,如流云般恰到好处的围绕于山峰树林之间,徽派特有的风格建筑,似隐似现的置于云雾之中,仿佛人间仙境,有那“白云深处有人家”之意。白鹭悠闲的翩翩起舞于密林,峰回路转间,一座古雅的八角亭内,几位老者正怡然小 着,一溪清流曲亭而绕,消失在几株古樟之后,徽州的牌坊座落在村落之间,牌坊下三五成群或是品茗闲谈,或是酌酒对奕,孩童无忧追逐戏闹着,一幅和谐安怡情景,今游人留恋而驻足,砚墨堂处理为宽阔的湖面,一叶小舟顺流而去,两壁青山繁茂葱郁,如一幅“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整幅作品用国画水墨虚实的方法处理,金晕的浓谈如水墨色彩的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欣赏性。在主体村落部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远山与次要的配景以大写意方法处理,主题个性突出,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意境深远,令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为徽州如此美妙的胜景而折服,不愧为梦里水乡,人间的净土,令人如此向往,如此留恋,难怪明代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袓发出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这是歙砚石材本身固有的美,加之我们歙砚人,艺术精华的迸发,而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品,为歙砚的价值更添厚重一笔。
随物赋意是当今歙砚的趋势,随形制砚也是歙砚创作人追求的一种理念,人们对自然的返朴、对童趣的向往,走入自然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而我们艺术家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现象,歙砚的定义已发生了改变,从单纯的实用,到现在的多元化呈现,取其自然半留本色的特征,恰恰正吻合着人们的审美要求。
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想创作出有价值、有艺术内涵的作品,需要用心去体会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才能找到自然的素材,创作出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歙砚从远古的唐延续到今二十一世纪,从实用品到艺术收藏品,是经过我们几代艺术创作者,不断的学习、求索与创新,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知识,美化着人们的业余生活,传递着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的艺术渴求,这就是歙砚的价值,更是歙砚的魅力。(作者单位:歙砚协会凌云阁宗意砚雕艺术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