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2003|回复: 1

黄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复制链接]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08-12-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处亚热带,位于东经117。02,-118。55,和北纬29。24,-30。24,之间。全市国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全省的7%。全市辖101个乡镇,855个行政村,34个村改居,人口147万,其中农业人口118.4万人。
一、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处亚热带,位于东经117。02,-118。55,和北纬29。24,-30。24,之间。全市国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全省的7%。全市辖101个乡镇,855个行政村,34个村改居,人口147万,其中农业人口118.4万人。地貌特点既有山地、丘陵,又有河谷盆地,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全市现有林业用地120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1%,有林地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7.4%。耕地面积70.8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其中水田61.3万亩,旱地9.46万亩。土壤以黄红壤为主,PH值在5.1-8.1之间,水田有机质平均含量2.74%,旱地有机质平均含量1.8%。新安江是全市主要河流,属于钱塘江水系。还有发源于黄山北坡的青弋江和发源于黄山南坡的阊江,属于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5507.4平方公里,长江流域4299.6平方公里。全市水域面积44.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其中可养水面14.83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的1.6%,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太平湖和100多座小(I)、小(II)型水库。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热水资源富足。全市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39天,日照时数1753-195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4-6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全市现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403种,花卉350余种,动物36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植物品种达58种。皖南中峰列为国家级地方保护品种名录,皖南花猪、皖南黄牛和黄山黑鸡列为省级第一批地方保护品种名录。

1、农业基本情况: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1.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6.6%,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0亿元的2.47%,其中,农业25.35亿元,林业7.16亿元,牧业15.91亿元,渔业0.75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达31.3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1214.7亿元的2.58%。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8.4万亩,复种指数26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5万亩,占全省9716.7万亩的1.04%;粮食总产35.4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2901.4万吨的1.2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0.5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0.5万亩,豆类播种面积11.5万亩,薯类播种面积12.4万亩。全市油料种植面积36.8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105.95万亩的3.33%,总产3.32万吨,占全省油料总产179.4万吨的1.85%。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占全省蔬菜面积1365万亩的2.05%,其中大棚蔬菜3.8万亩,高山蔬菜0.6万亩,产量39万吨,占全省2900万吨的1.3%。食用菌产量5000吨(干、鲜菇),占全省的23.3%。全市药材(草本)面积6.79万亩,西甜瓜面积3.23万亩,甘蔗面积1.13万亩,棉花、烟叶、麻类等面积0.68万亩,其它农作物(含青饲料、绿肥)面积11.1万亩。

全市茶园面积70万亩,分别占全国、全省茶园面积的3%和39%;总产2.13万吨,分别占全国、全省的1.9%和30.1%。桑园面积12万亩,占全省桑园面积67.8万亩的17.7%。蚕茧产量7137吨,占全省3.9万吨的18.3%,位居全省第四。果园面积19.35万亩,占全省果园面积358万亩的5.4%;产量4.6万吨,占全省果品产量207万吨的1.7%;全市花卉苗木面积3万亩。

全市生猪饲养量148万头,出栏83.6万头,分别占全省的3.2%和2.76%;家禽饲养量680万只,出栏320万只,分别占全省的0.6%和0.4%;肉类总产7.84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323.8万吨的2.42%;禽蛋产量1.84万吨,占全省禽蛋总产108.6万吨的1.69%;蜂蜜产量8361吨,占全省的65%,居全省之首;水产养殖水面13.2万亩,占可养面水面的95%,产量1.68万吨,占全省水产品产量166.45万吨的1%,主要以青、草、鲢、鳙、鲤、鲫、边等品种为主。

2、农村基本情况: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1.8亿元,占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3957.7亿元的4.8%,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2:54.1:24.7(全省一、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8:42.4:17.8)。全市101个乡镇中,税收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21个,3000万元的10个,5000元以上的6个,全市税收收入最高的歙县徽城镇9826万元,最低的狮石乡仅13万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2%,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乡镇通油路率达100%,行政村通公路率、通水泥路率达97.5%和83%,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79.9%。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达3.4万口,百池村90个,千池镇3个(碧阳、宏村、安凌)。另据第二次农普资料,到2006年末,全市99.4%的村通电,99.5%的村通电话,98.9%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13.5%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52.2%的村有沼气池,14.9%的村完成改厕,35.5%的村地域内有8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4.9%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7.1%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0.5%有图书馆、文化站,68.1%的村有卫生室(站、所),67.6%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3、农民基本情况。2007年全市农业人口118.4万人,农户35.5万户,农村劳动力77万人,20岁及以下劳动力占8.6%,21-50岁劳动力占57.2%,51岁以上劳动力占34.2%。劳动力中文盲占9.7%,小学文化程度占41.7%,初中文化程度占39.9%,高中占7.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4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0.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1%。外出务工劳动力28.6万人,占劳动力的37.1%,常年外出务工25.9万人,占劳动力的 33.6 %。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人员占92.6%,外出务工人员中65%流向江、浙、沪地区。

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95元,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55元和739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5位(前4位依次为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合肥)。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2580元,占60.1%;工资报酬性收入1445元,占33.6%,财产及转移收入270元,占6.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区县是屯溪区,人均5599.5元;最低的区县祁门县,人均4084.5元;人均收入最高的乡镇歙县徽城镇6424元,最低的乡镇歙县狮石乡2069.4元。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休宁盐铺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最低的村休宁璜尖乡璜尖村人均收入仅1700元。另据第二次农普资料,到2006年末,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9.7平方米,比全省平均多9.2平方米;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9台,比全省平均多1.6台;固定电话66.8部,比全省平均多4.8部;手机54.6部,比全省平均少4.2部;电脑1.1台,比全省多0.3台;摩托车37.4辆,比全省平均多4.6辆;汽车1.8辆,比全省平均少0.5辆。

二、关于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我市虽然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和“6.10”洪水灾害,给我市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今年仍是一个丰收之年,可望实现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的目标。

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2.57亿元,同比增长3.8%(比全省增幅低0.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6元,同比增长25%(未扣除价格因素),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1362元,增长31.5%,人均工资性收入1132元,增长17.9%。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188元和270元,增幅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5.2和3.3个百分点。

二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平稳,油料等午季作物喜获丰收。预计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91.15万亩,比上年增1.4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7万亩,比上年减2.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3.6万亩(早稻1.66万亩,中稻59.9万亩,双晚2.04万亩),比上年减2.15%。目前水稻等田间作物长势良好,可望获得较好收成。油料种植面积39.89万亩,比上年增8.4%,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37万亩,比上年增5.71%,产量3.22万吨,增5.5%(全省增7.4%)。夏粮面积2.77万亩,比上年增长0.2%,产量3946吨,同比增长9.8%。

三是茶叶继续保持产销两旺态势,蔬菜等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止到6月30日,全市茶叶产量2.03万吨,同比增长3.1%,实现产值8.14亿元,同比增长16.2%(据初步了解,全省春茶产量3.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同比增长4.5%;产量1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省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4.4%、3.5%和14.6%)。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春茧减产减值。全市春蚕发种5.66万张,同比减17.1%。春茧产量2595.7吨,同比减17.2%,产值4724.17万元,减13.6%。

四是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市上半年生猪出栏46万头,同比增长1.76%(比全省增幅低2.53个百分点),家禽出栏242万只,同比增长7.89%(比全省增幅高4.9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4.34万吨,同比增长1.6%(比全省增幅3.39%低2.39个百分点);禽蛋产量0.93万吨,同比增长11.89%(比全省增幅4.48%高7.41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0.8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增4%)。

五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技改资金1.54亿元,同比增5.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28.5%。同时,乡村旅游也有了进一步发展。1-6月份,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68.47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55%

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加大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化肥价格上涨50%左右,农药、饲料价格上涨20%,远远超过了农产品价格涨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同时,由于油、电价格的上涨,导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成本提高、效益下滑。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和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给我市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这对下半年农产品收购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家宏观经济趋紧的影响,沿海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关门停产,这对下半年及至明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是农作物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茶叶的质量安全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对此,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硬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广开生产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水稻等在田作物的田间管理,扩大蔬菜、马蹄、花卉、苗木和食用药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提高效益。着力抓好秋茶、秋茧生产,大力开发野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今年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十有”阶段性要求。同时,再有10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要求。三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把茶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全力组织实施茶叶双十工程,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四是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农业外向度。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六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七是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关于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地结合黄山市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个目标,突出茶产业、竹木业、茧丝绸业、果蔬业、中药材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着力在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一体化经营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茶产业

1、基本情况: 2007年茶园面积70万亩,占全国3.1%,全省38.9%。茶叶总产2.13万吨,其中名优茶0.9万吨。全市现有初、精制加工厂4000多家,占全省62.5%,占全国5.7%。全市规模以上茶叶企业3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全省茶叶类省级龙头企业共13家,我市占42.9%),市级龙头企业12家。8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全市自营出口企业6家,年出口茶叶6000吨(占全省28.2%),创汇1158万美元(占全省33.56%)。全市茶产业拥有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9个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9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

2、生产区域分布:全市100吨以上产茶乡镇72个,占全市乡镇数的71.3%,其中300吨以上23个,500吨以上4个,依次是休宁县商山乡、休宁县蓝田镇、歙县璜田乡和歙县杞梓里镇。黄山毛峰的重点产区在歙县、徽州区和黄山区汤口等地;太平猴魁的重点产区在黄山区新明、三口等地;屯绿的重点产区在休宁县、祁门凫峰和歙县部分乡镇;祁红的重点产区在祁门县和黟县柯村等地。

3、效益状况:2007年茶业综合产值30亿元,其中一产7.5亿元,二产11亿元,三产11.5亿元,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实现茶叶一产产值净增1个亿以上;茶园亩收益突破1000元,茶区农民来源于茶叶的纯收入达到750元。

4、潜力分析:(1)茶园基地潜力:全市“三茶”认证面积共66.9万亩(占全国3.2%,全省41.8%),占茶园总面积95%以上。但我市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覆盖率低,仅有9.1%,低于全国21%和全省11%的水平,更远远低于浙江武义、福建安溪70-80%的覆盖率。是差距,也是发展潜力。要采取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与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相结合,提高茶园单产,使茶园亩效益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2)茶产品开发潜力:茶饮料和茶色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物质的提取,正广泛得到市场追捧。我市目前已开展了超微茶粉、茶多酚、袋泡茶、茶饮料和茶食品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前景较好。(3)龙头企业扩张潜力:随着茶叶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2008—2010年在建项目投资额达5.2亿元),尤其是与联合利华、上海光明集团、浙江华发茶业公司等企业合作,我市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4)茶文化发展潜力:我市是徽文化发祥地,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景区旅游、茶文化交流以及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茶交会等,已经成为我市茶业发展的新亮点。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在茶叶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上挖潜,唱响“名山、秀水、黄山茶”,打造中国名茶之乡。

(二)竹木业

1、基本情况:全市已建成商品林基地654.6万亩,竹林基地90.9万亩(其中毛竹林83.8万亩,占92%,立竹蓄积1.48亿株)占全省竹园面积的20.8%,年产竹笋近5万多吨。全市拥有木竹加工企业453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9家,年产木材47万立方米,竹材570万根,人造板21万立方米。

2、区域分布状况:竹产业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山区,黟县,休宁县流口、鹤城,歙县石门、绍濂,徽州区潜口、杨村等地。

3、效益状况:2007年林业总产值达12.74亿元,其中一产7.16亿元。毛竹等竹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按照目前的采伐量和毛竹收购价格,我市一亩毛竹每年可以为农民带来500元左右的纯收入。

4、潜力分析:我市竹产业在全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优势也十分明显。毛竹生长很快,合理地利用反而能促进毛竹资源的培育。目前我市大片竹林尚处在粗放经营状态,深加工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在老竹园垦复改造上有潜力可挖,力争立竹密度由现在的160株增加到220株以上。二是在毛竹深度开发上有潜力可挖,可大力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加工业。

(三)茧丝绸业

1、基本情况:2007年全市养蚕农户4万户,桑园面积12万亩,占全省17.7%。全年养蚕社会饲养量17.2万张,占全省18.1%;蚕茧产量7137吨,占全省18.3%,位居全省第四;白厂丝产量1300吨,丝织品410.25万米。全市现有茧丝绸企业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

2、区域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黟县盆地;歙县徽杭公路沿线;休宁县蓝田、渭桥、蓝渡;黄山区“三丰”地区。全市蚕茧百吨以上的乡镇20个,500吨以上乡镇4个,依次是黟县碧阳镇、黟县宏村镇、歙县杞梓里镇和歙县霞坑镇,黟县碧阳镇达1034吨。

3、效益状况:全市茧丝绸行业总产值6.5亿元,占全省行业总产值的26%,生丝出口约占全省50%。茧丝绸一产产值1.6亿元,二产产值4.8亿元。蚕农户均收入近4000元,户均收入和方格簇营茧比例均居全省第一。

4、潜力分析:我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桑养蚕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具有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潜力。一是我市茧丝绸加工仅限于白厂丝等,几乎没有上规模的丝织品如丝绸服装、丝棉被等产品,产业链延伸潜力大;二是蚕桑发展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加速转移,我市黟县、歙县和黄山区跻身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县。

(四)果蔬业

1、基本情况:2007年果园面积19.35万亩,其中水果11.2万亩、干果8.15万亩;干鲜果产量4.6万吨。主要品种有枇杷(1.3万亩)、山核桃(3万亩)、柑桔(1.5万亩)、香榧(0.15万亩)、杨梅(0.2万亩)、梨(0.9万亩)、桃(1.02万亩)、李(0.62万亩)、板栗(5万亩)等;初步形成歙县三潭枇杷、三口柑桔、山核桃,黟县和黄山区香榧,徽州雪梨,黟县五里水蜜桃等基地。全市现有油茶林7.6万亩,油茶籽产量0.27万吨。现有的油茶林绝大部分是60—70年代种植的,最早的是50年代种植,只有少数是新发展的。

200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其中:商品蔬菜面积13万亩,大棚保护地设施栽培3.8万亩,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高山蔬菜发展到6000亩,蔬菜总产39万吨。全市袋料香菇、木耳3500万棒,年产干菇3000吨,蘑菇、平菇(鲜)近2000吨,占全省23.3%。拥有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44个,其中县级以上3个,县级市场16个,年成交蔬菜15万吨,交易额4亿多元。

2、区域分布状况:果品优势产区:形成了以歙县“三潭”为中心的优质枇杷种植区,以歙县街口为中心“三口”柑桔种植区,以清凉峰为中心的徽杭公路沿线以及歙县街口山区的山核桃干果种植区;以休屯盆地、黟县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桃李集中种植区。水果产量千吨以上乡镇21个。

油茶优势产区:油茶主要分布在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部分乡镇,7000亩以上乡镇2个,分别是祁门平里镇和黄山区汤口镇。

蔬菜优势产区:屯溪区城郊、徽州区岩寺镇、西溪南镇、歙县桂林镇、富堨镇、休宁县海阳镇、万安镇;

食用菌优势产区:祁门县西路5个乡镇、黄山区焦村、休宁县榆村。

3、效益状况:2007年,我市干鲜果一产产值1.38亿元,三潭枇杷亩效益1000元左右,山核桃亩效益1500元左右;蔬菜一产产值5.44亿元。

4、潜力分析:(1)我市水果基本没有加工企业,干果如山核桃加工企业不多也不强,而且枇杷、杨梅等果品不耐贮运。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研发贮运技术,使驰名中外的三潭枇杷、三口柑桔、富岱杨梅、徽州雪梨、徽州山核桃、黄山香榧等优势传统干鲜果提升效益,延长产业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茶油作为健康油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发展前景广阔。全市油菜籽平均亩产只有35.4公斤,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油茶地区亩产100公斤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一要加强垦复改造,提高单产;二要扶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2)我市山多地少,适宜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和高山蔬菜。可利用我市高山气温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等山地优势和特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重点生产季节结构性短缺蔬菜、反时令蔬菜、传统优质蔬菜和名特优新蔬菜品种。

(五)中药材业

1、基本情况:黄山市境内药源丰富,可谓山山有药,峰峰有宝。据中药资源普查,全市已知可供药用的植物有190科、1300种。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1万亩,居全省第三位;产量9168吨,居全省第六位。黄山贡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一,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量达5000吨。

2、区域分布状况:菊花主产区:歙县北岸镇、休宁县蓝田镇、徽州区杨村乡、洽舍乡;

其它药材主产区:祁门县闪里镇、新安乡、渚口乡、箬坑乡,黄山区焦村镇。

3、效益状况:2007年全市中药材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46亿元,菊花是我市传统大宗药材类农产品,2007年实现综合产值1.3亿元,其中一产0.85亿元,菊花亩效益达到1600多元。

4、潜力分析:(1)自然与生态优势。我市独特的气候和生态资源,适合天然中药材的发展,在中草药科目、种类、数量、药质上,不仅在省内优于大别山主产区,而且在华东地区也占绝对优势。(2)种植历史优势。我市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历史上名医辈出、著作宏丰,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采挖历史悠久。进入现代,药材种植广泛推广,形成了歙县北岸菊花、黄山区焦村垂盆草、祁门新安杜仲、祁门渚口金银花等专业村镇。目前民间仍有一批从事药材生产并有相当种植技术经验的药农队伍。(3)名优地道药材优势。黄山贡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一,药用和保健价值很高。杜仲、山茱萸、祁术、蕲蛇等黄山地道药材也极具药用和保健价值,在市内外都享有一定名气,在质量、数量上也占有一定优势。

(六)养殖业

   1、基本情况:2007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148万头,出栏83.6万头;家禽饲养量680万只,出栏320万只;肉类总产7.84万吨,占全省2.9%;禽蛋产量1.84万吨,占全省1.3%;蜂蜜产量8600吨,占全省65.2%,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水面16.5万亩,已利用13.2万亩,年产水产品1.68万吨,产值1.75亿元。

2、区域分布状况:生猪:全市规模以上(500头以上)猪场330个,其中万头以上猪场4个。主要分布在歙县、徽州区、休宁县、黟县等地。

禽类生产重点区域:歙县郑村镇、桂林镇、富堨镇、徽城镇、王村镇,休宁县万安镇、海阳镇,屯溪区奕棋镇。

蜂产品生产重点区域:徽州区西溪南镇、屯溪区屯光镇。

水产品生产重点区域:太平湖和新安江流域。

3、效益状况: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15.9亿元,生猪、牛羊、禽类等肉类一产产值11.4亿元,禽蛋一产产值1.4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1.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59元。

4、潜力分析: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优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优势。这是黄山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们生态养殖的基础。上海光明集团与歙县同乐生态养殖园签订的供货协议,正是得益于我市优良的生态养殖条件。二是项目优势。2007年,我们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蛋鸡和种禽生产企业—北京德青源,该企业将投资4亿多元在休宁建设华东生态园,我市蛋鸡养殖业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三是特色养殖优势。养蜂业:我市目前蜂群为12万群,占全省三分之一,蜂具生产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徽州区西溪南镇为全省养蜂第一乡;特种养殖业:随着旅游业发展,山鸡、野鸭、野猪等特种养殖潜力较大。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省里今年年初制定了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即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在5年时间内,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我市围绕“532”提升行动,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提升行动,即到2012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超50亿元。今年积极向省里申报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我市已有6家企业通过评审,正在公示;20个农产品正在积极申报省名牌农产品,其中3个产品扩牌;84家企业申报新一轮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各项考核评审工作正在进行。

四、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88.6元增加到2007年的4295元,增长47.5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农业开始了恢复性增长,到198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2.3元,平均增长8.9%;从1982年开始,由于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到建市前的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3元,年平均增长48.6%。从1987年建市到2007年20周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仍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95元,比1987年431.2元增长近10倍,年递增12.1%。纵观建市二十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及变化的轨迹,历经了四个主要阶段:

一是徘徊增长期(1987年—1994年)。这一时期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12.46%,低于全省18.11%和全国的23.4%,其间,我市在1989年、1991年均是负增长,全省是1991年遭受自然灾害后负增长,全国没有负增长年份。遭成我市农民收入波动和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赶上全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趟车,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第一产业,受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价格因素的制约较大,造成农民收入的波动。这一时期我市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

二是高速增长期(1995年—1997年)。这一时期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为45.77%,高于全省的28.64%和全国的23.7%,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缩小了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二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达到30%以上。仅96年我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6.3亿元,同比增长57%,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从业人数保持在17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的21.9%。

三是低速增长期(1998年-2003年)。这一时期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5.6%,高于全省的2.93%和全国的4.24%。主要是受国家经济的调整,致使不少乡镇企业停产或倒闭,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有所抬头,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年停顿。但由于我市受乡镇企业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这一时期的收入增长虽然较慢,但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四是快速健康增长期(2004年—2007年)。这一时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6.98%,与全省16.8%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但快于全国的14.47%,并于2006年首次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对农业、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壮大,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得到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结束了长达6年的调整和缓慢增长过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

虽然我们正处在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好时期,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很牢固,增收途径也不多,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增收后劲乏力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稳定的增长,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我们要从黄山的实际出发,既要立足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建立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种植业方面,2007年,水稻的单产475公斤/亩,茶叶的亩产值突破1000元,蚕茧每张种的产量已达45.6公斤,均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但在总量和效益上仍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茶叶、蚕茧等特色主导产业,如福建省安溪市的茶叶亩产值已达8000元,我市的差距还很大;我市蚕茧产量只占全省的18.3%,位居全省第四,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养殖业方面,养殖水平已走在全省前列。如歙县同乐养殖场的生态养殖具有国际水平,产品已打入上海市场;德青源公司已在我市投资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家禽生产、加工基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占全省的比重只有3.2%和2.76%,家禽的饲养量和出栏量仅占全省的0.6%和0.4%,还有巨大的增量潜力,特别是生态养殖的规模与我市得天独厚的生态养殖条件还很不相称。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物产两大优势,以加快建立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切实加强茶业、竹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农民增收。

种植业方面:一是在推进集约化经营上下功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机具、先进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提高农业实用科技应用推广水平。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行“零距离”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引导农户和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农产品研发、加工贮藏及市场销售各个环节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二是在改善生产条件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建设,推进财政资金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工作,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田灌溉水平;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提供优质肥源,培肥地力。三是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打造特色品牌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要突出品牌推介,精心做好品牌策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突出品牌建设,选择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突出标准化生产,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抓好农产品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包装,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在搭建流通平台上下功夫。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开拓产品营销市场,构建“一村一品”的发展平台。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交易和流通;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纪纪人队伍的带动使用,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农产品市场整治力度,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形成区域农产品价格合理、竞争有序、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维护生产者、消费者利益。

养殖业方面:按照“依托资源挖潜力,瞅准市场找出路,紧靠科技增效益,壮大规模促发展”的思路,以“451”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以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户由分、散、小的生产模式,转向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生产格局,推动我市养殖业走上规模养殖与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使养殖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要科学规划引导发展。把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养殖业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养殖大户分布和小区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制定全市养殖发展规划,引导养殖户实行生态养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二要抓好示范带动发展。选择一批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养殖大户和生态养殖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在项目建设、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带动全市养殖业的发展。三要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行“协会+基地+专业户”的产业化模式,对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检疫、统一产品销售,提高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拓展增收空间的根本保证。建市以来,农民收入两个快速增长的时期都离不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到2007年,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已达79%,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重由建市时1987年的64:26.3:9.7调整为21.2∶54.1∶24.7。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为此,我们要把发展二、三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强力推进。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要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达27.74亿元,年营销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 企业达34家,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家,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围绕茶业、竹业、蚕桑业、药业、果蔬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扶持建立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繁荣农村经济。二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巩固和扩展工程的切入点,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00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841万人次,收入32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9%,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扩展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依托徽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旅游,建立一批生态村、旅游文化村。使农业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有黄山特色的新型农业,这不仅直接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还实现了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城市与乡村的对接,对推动黄山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农业促旅游,旅游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挥重要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7年全市年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的劳动力28.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7.6%,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4.9亿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258元,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9.2%。2007年人均劳务收入比2006年增加216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6.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发展劳务经济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推进“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对外出劳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健全劳务服务网络,积极为农民提供用工信息,有组织地扩大输出规模,逐步提高我市在省内外劳务市场的占有率。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体系,做好跟踪服务,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帮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做好劳务家庭的帮扶、子女上学、承包土地的流转等工作,使其无后顾之忧,安心务工创业。要“引凤回巢”,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优化环境,大力营造奋发进取,亲商重商,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从而吸引更多有市场、有技术、有资金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建基地、上项目,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投身家乡建设,带动一方致富。

3、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在政策增收减负上下功夫。认真学习领会即将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按照惠农补贴资金“一线实”的要求,健全和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发放限时工作制、信访接待制、检查督导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认真做好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库区移民扶助、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的一卡通发放工作,把党和国家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和扶持落到实处,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认真落实减轻农民的各项规定。全面推行涉农收费许可制度和公示制度,做到凡是没有法规、法规依据的,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一律取消或废止,及时向农民公开价格或收费项目、标准、批准机关、收费收象和监督举报电话。加大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财政以奖代补“一事一议”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三是认真落实村级集体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村财乡(镇)管”体制;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切实有效的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确保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认真开展村级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全面落实村级“报刊订阅限额制”和“零招待制”,减轻村级债务负担。逐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农村财务运行和管理机制,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强化“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按照中央最近提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黄山不仅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更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民大市,加速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做好“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对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按照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增强做“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与扩展工程,发展黄山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徽州风采新型农村。新农村建设巩固与扩展工程,是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抓百村促千村”工程的继承和发展,要深刻领会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的精神,精心谋划,努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与扩展工程的强大合力。一是要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工作,按照规划统筹安排生产生活、村庄布局。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力组织实施茶叶“双十”工程,以此促进品质提升,推动品牌的塑造。全力组织实施养殖业“451工程”,提高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三是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四大整治”的要求,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继续以“三清”、“三治”工作为重点,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着力抓好水、路、气、电四项实事,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四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制度。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民主制度,进一步激发群众活力,融洽干群关系,营造良好地新农村建设氛围。

3、认真抓好农民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据统计部门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到2006年底,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51.4%,初中文化程度占3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7%。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已严重制约农民增收潜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更要大力开展农民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要积极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五新”教育的根本,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4、高度重视深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山区、库区和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劳动力素质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山区农民增收渠道。要建立对山区的反哺机制,为山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保障。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利益。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成效。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切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要进一步放活林业政策,对部分人工公益林,允许林农有序更换林种,以发展经果林为主,保证既创造生态效益,又增加林农收入。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山区林农负担。

5、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一是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健全三级代理网络,扩大服务范围。要进一步加强为“三农”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机构、精简人员、充实一线、保障供给、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机制灵活、功能完善的具有山区特色的多元化“三农”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林业政策,积极推进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的政策,激活林业经济的内在活力。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千方百计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一支从农业投入品到基地、企业、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管理队伍,不断改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五、关于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创新“三农”工作

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的手段发展农业,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在农业对外开放上有新突破。一是继续办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努力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自05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四年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举办了大规模的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宣传了黄山茶叶和名优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办好黄山茶叶和名优农产品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展示推介活动,着力在特色、档次和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把这一推介活动办成一个传统品牌和知名展会,办成黄山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平台。二是紧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产业的顶尖企业,瞄准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环渤海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地区,突出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和企业自主招商这个重点,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实现外地资本与本地资源的有效对接。三是积极鼓励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建基地、办企业、树品牌,拓展国际市场。我们将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企业到境外建基地、树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在调整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生态、特产两大优势,坚持从本地最具潜力、最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入手,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带、产业群,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主要公路沿线、城郊和旅游景区周围,面向长三角经济圈和浙江经济带,下大力气压缩粮食播种面积,加快花卉苗木盆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大棚精细蔬菜、优质瓜果、特色养殖,推进大田结构调整,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在平畈丘陵区,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蚕桑、蔬菜、雷竹、菊花等高效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在山区、半山区,继续把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全力实施茶叶“双十”工程,努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质量优、效益好的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发展毛竹、油菜、山核桃、枇杷、食用菌等个有黄山特色的“土、特、优”农产品,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在旅游和徽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主抓手,硬化措施,强力推进,努力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上有新突破。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这是我们的弱项,也是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促其规模的扩张、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紧紧依托山区优势资源,集中打好绿色牌、生态牌、特色,做大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切实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形式,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四,在新农村建设上有新突破。继续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全力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50%左右的村达到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的“十有”目标。初步考虑,08年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阶段性目标要求,150个村基本达到阶段性目标;2009年有200-250个村达到示范村要求,2010年300-320个村,2011年400-420个村,2012年450个左右的村。在工作重点上,一是抓好规划这个龙头。结合村级规模的调整,认真总结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充实、完善、提高工作,使规划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正成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纲领。二是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四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五,在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内在活力上有新突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农村大包干30周年。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一是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是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农村基层的一大创造。在认真学习借鉴亳州、金寨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深化认识、丰富完善、健全机制、拓展延伸、坚持落实”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以此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向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二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央1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农民经营主体地位,扎实做好确权、发证工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加快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保险等配套改革,激活林业发展内在活力。三是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坚持不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积极探索流转方式,建立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全面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流转方案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第六,在改进“三农”工作方式上有新进展。一是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现代农业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必须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既要跑田头,又要跑码头;既要懂生产,还要懂市场、懂管理,带领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走出去,闯市场、搞加工,创品牌、促销售。二是坚持典型带领、示范引导。继续办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观摩活动,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加压奋进的氛围。当前,一方面是要抓好典型的培育,重点在质量、规模和水平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样板。另一方面,认真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放大“典型”的作用,推动整体推进步伐。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方面,各级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和加快建立资金捆绑使用和协调配合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发表于 2008-12-1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均收入最高的乡镇歙县徽城镇6424元,最低的乡镇歙县狮石乡2069.4元。:L :L :L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3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