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院院士
1、方家熊(1939—)
光传感技术专家。1939年10月22日生,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著有卫星用长波HgCdTe探测器的研究等论文报告10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2部,获得六个国家科技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2、陆元九(1920—)
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县。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研究员、所长、总工程师、部科技委常委等职。
主要业绩:在国外主要从事自寻最优点控制技术、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汽车用涡轮发动机的测量和控制等研究开发工作。回国后,参加筹建科学院自动化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工作,参加中国科学院早期的工业自动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航天部门的主要工作:采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深入论述,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改善惯怀器件及导航系统的性能;在国内首先开展液浮惯性技术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有关基地的建设;参加、组织或领导液浮、气浮、挠性等多种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解决动态误差等关键问题;参加、主持人精密离心机、单轴及三轴转台等大型测试设备的研制以及惯性测试中心的建立;参加多种运载、导弹和卫星的方案论证以及飞行数据分析和故障分析等。此外,在航天系统中,协助建立起研究生培养体系。
陆元九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事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