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所欲也 于 2011-3-13 13:53 编辑
政府不应该剥削年轻人2011-03-12 19:09:27
纳税人意识与个税起征点
参加凤凰视频曾子墨主持的全民相对论节目,这次讨论的是“税赋人生”,话题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开幕前夕与网民在线交流,明确表示将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谈起,现场气氛热烈。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正式开征始于1981年,当年的免征额是800元。值得注意的是,在1981年,月均收入能够达到800元的中国公民少之又少,800元在当时能够买800斤猪肉。 2006年起,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月调至1600元/月。两年内,个税起征点又从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并且从那之后,几乎每年都有两会代表委员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提案议案,讨论个税起征点会否调整,已经成了每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的“例行”功课。但只有民间吁请,没有上层动静,直到这次温总理两会前与网民交流,人们才看到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曙光。
一些城市不允许外地人在本地购房,一个门槛是在这座城市的几年的纳税证明,这给许多人造成错觉,认为自己如果没有主动交纳过个人所得税或经营营业税,就对这个城市无所贡献,其实,只要在一座城市里有消费,都是它的纳税人,如:一个月薪3000元的白领,要交95元的个人所得税,一顿早餐 3.5元面包,1.5元牛奶,含税17%,0.85一袋价格为2元的盐,包含大约0.29元的增值税和0.03元的城建税。你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多少,餐费的5.5%是营业税及城建税。 当现场大屏幕显示我们生活中的纳税细节时,许多现场参与者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位大学生说,一直以为自己不是纳税人,现在看看,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纳税人。只有发现自己是纳税人这样的社会贡献者的角色后,一个人的权利意识就会提升,我付出了这一些,那么我们能从社会中获得什么回报?或者我们的交的税,政府用在什么地方了,一个人的参与决策感与知情权,随之产生。 我们没有直接交税,但我们却向国家交纳了数不清的间接税,譬如国有垄断企业,从交通到能源、从电信到电力,他们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这次两会上,央视主持人、政协委员崔永元就谈到,美国汽油比中国每升便宜二元钱,“美国洛杉矶的手机收费标准是9.9美元,包打一年,你们相信不?其实我挺宽容的,你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让我们知道,在中国打电话就得这么贵,我们就认”。我们多交出的钱,除了养活了国企,就是替国企交了税收。 纳税人的概念一度被媒体设为“免谈词”,为什么呢,因为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的,是公民的义务,但公民的权利呢,就没有谈下去了。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纳税人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的纳税人无条件依法纳税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人们通过比较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共和民主国家,都是纳税人供养的,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之所以为人民服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爱心与责任心,而是因为纳税人在供养他们。那么纳税人希望看到税收的使用,希望参与财政支出的决策,也就是天然合理的了。 现在的国家财政现在在开放透明过程之中,但远不能全公民社会满意,连两会发言人都不知道每年两会的国家财政支出,更何况参政议政的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呢?公款消费每年达九千亿以上,而全民医疗保障只需要花费一千六百亿,有关部门认为国力无法支持,邻国印度经济总量远逊于中国,但却能做到全民医疗保障,中小学生教育免费,甚至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最近还将个税起征点由年收入十六万卢比提高到十八万卢比,大多数中低收入阶级因此不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因此提升个税起征点到月收入五千元以上,并以年度与家庭总收入来计算,更科学合理,对保护社会中坚阶级也是积极的,因为城市月收入五千以下的人群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他们也同时是家庭负担最重要的人群。
吴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