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心诚则灵 清明将至,文明祭祀的声音不绝于耳。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感念先人恩德,是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的官员皇帝,在清明时节再忙也要抽出身来扫墓,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荒淫无道,会失去臣民的爱戴。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使是穷人家,哪怕没米下锅,也要给先人的牌位准备祭品。 时至今日,国家还专门把清明节设定法定节假日,可见传统文化尤其是孝德文化在今天的被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对前人以及先人的追思和怀感的确是人之德本,但只要心诚就行,不一定非要在扫墓形式上大做文章,虽然一定的形式反映了一定的内容,但过分的形式只能说是做给活人看看罢了,祭祀就会变了味。 心诚则灵,不一定非得去墓地。不论在哪祭祀,情谊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扫墓多是传统道德观念使然,认为这样才显得诚心。其实这只是一种个人的意识形态。一个人诚不诚,不要刻意什么形式,只要心诚,鲜花、网络、音乐、植树等祭扫新方式,一样可以表达哀思和激励后人,即便是什么都没有,空无一物,心中有情,默默追思,一样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恩德。 心诚则灵,不需要奢华祭品。一些人过分奢侈的祭祀以及采取低级趣味的祭礼,都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祭奠的本义。因为奢华的祭品非但不能表示孝心,反而是对故人的一种侮辱与戏弄。同时,大肆铺张还容易造成浪费、污染环境和诱发火灾,这和低碳、环保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都十分不符。 心诚则灵。不需要以传统的糟粕来束缚文明的理念。一方面我们要弘扬传统,让其真正承载传统文化的深刻涵义;另一方面要让传统对接现实,将传统节日彰显的价值观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价值取向,赋予清明节肃穆、优雅、清明的本来面目,同时也体现出作为当代中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清明节,心诚则灵。(黄山晨刊 程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