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 课堂 “设疑教学”
古人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胡适先生也曾提倡”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牛顿见苹果离地,便怀疑求证,发现了地心引力;瓦特见开水掀起锅盖,怀疑求证,发明了蒸汽机.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结合课文,大胆设疑,通过分析求证,能使学会是充分理解,巩固记忆,从而掌握用词作文的一系列规律.
从课文来说,一篇文章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如题目设疑,结构层次设疑,中心设疑,写作特点和语法修辞方面设疑等.从设疑方法来说,具体可灵活采取下列提问方式
一`描述式:它是诱导思维的一种方式,对抽象概括的问题进行描述,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度,清晰度,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教学<故乡>一文,要让学生明白”二十年后闰土形象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变化”,这个问题教师可根据这一问题提出一组描述式疑问:”二十年后闰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通过这组问题思考并回答,闰土形象在他们头脑中便明晰了.立体化了.
二 展开式 :这种提问采用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方式,把大问题分解为彼此相关的小问题,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认识整体. 这样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可收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如教<白杨礼赞>一文,可让学生从如下这组小问题的回答中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用了哪些词语?,”杨树的气魄怎样?”,”态度如何?”,”为什么写白杨树?.”这样化整为零,学生就轻松地解决了大问题.
三迂回式:这种体温方式,先不直接把学生带入要解决的问题中去,而是采取曲径通幽法,在归纳问题时对学生点明主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留下深刻印象.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插图,认识”大拱”,”小拱”的位置关系,看学生说的如何.当学生心有所思而言不达意时,再读课文,然后体温,引导学生理解”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句”这句话.让学生体会”肩”字既点明了”大拱”和”小拱”的关系,又表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各”字把”肩”上的”小拱”个数表示得一清二楚了.这又让学生间接的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
四层递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连环式体温,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广度发展,把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如对<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我见到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在刻画她?””刻画她的目的何在?”通过问答,学生就能由表及里来理解杨二嫂的形象,对她的认识就由感情上升到理性了.
当然,课堂设疑要因人而设,既因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差异而提问.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分量,难易,深浅都要适度.与此同时,教师设置的”重点”要讲究方式,灵活用,便可以使课堂教学处于轻松和谐的问答式氛围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霞坑中学语文组 吴秋虎 撰写
发表于<<黄山教育>>刊2002年6期
我的主页http://blog.sina.com.cn/wuqiuhu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