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一来过去交通闭塞,二来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令人瞩目的是,这是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明清乃至唐宋之前的遗风古俗。这些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早已绝了迹的民俗现象,是埋藏在黄山地区的堪与国家大熊猫相媲美的一批“活化石”,是可以与黄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提并论的一种旅游资源。如生下孩子,即摆香案敬娘娘,还要到岳母家去“报鸟”(即“报喜”),说明大人小孩均平安,女婿去报喜,酒壶里放一点红糖水,置放几个红枣,锡酒壶的嘴口插上红纸包裹的柏枝。如果是得贵子,酒壶口朝前,若是得千金,酒壶口朝左、右,一路走,行人不用问,一看便知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子,孩子生下,三朝要取名字,取的名字不雅,而是取此丑名字、怪名字,如讨饭、小狗、积谷、和尚、尼姑......以利长寿,之后做“三朝”“十二朝”,大宴宾客。
至于死人,不直言“死人”,而是说“过辈”了。到亲戚这去报噩耗,一进家,晚辈则跪在堂前或长辈面前,说:某某多谢了。长辈不扶你起来,自已不能站起。至于托人帮忙料理后事,请长辈的也要一一下跪,表示尽了孝子之道。
人未断气,全家子孙都要恭敬地围在床前听从遗嘱或送终。人一断气,则记住去世时辰,家里人先下掉死人床上的蚊帐,俗称“退位”,并托人给遗体换上“寿衣”,民间叫“贴肉衣”,卸去床上所有衣物、枕头,用一片屋瓦垫住头部,用黄表纸和三根香盖住死人的面孔,还要临时煮一碗子孙饭置放床前,全家人一一拜过,每人点燃的香插在饭里,然后,发表,先砸饭碗,全家人再开始痛哭一场,然后,各忙各的事,除请一人守遗体,烧锡箔或纸外,长子带头,几个兄弟跟着到本村长辈、亲戚家去“报表”,一律要下跪,亲朋好友要送来吊香,请一位先生一一登记下来,以后礼来礼往,有个根据,重礼重去,轻礼轻去,本组男女不用去请,自动来帮忙,有的人在厨房里忙碌,有的去办菜,有的布置“灵堂”,用白纸和图钉将中堂、对联盖掉,中间写个大“奠”字,两边贴上挽联,有相片的则将遗像加黑纱画在中央,系上白花。有的搓鞋绳,便于扎尸用,有的蒙鞋,直系亲人一律蒙上一层白布鞋,还用麻布再蒙在白鞋表面,并做孝子帽,曰:披麻戴孝。还要将死人的衣裤全理出来,剪去纽扣和衣边,一般的是上九下七,即衣裳九件,裤七件。有的贫穷人家即上五下三,再是购来两斤丝棉,扎尸用。等亲戚来齐了,饭后,即抬来棺材,子孙、儿媳、女儿、女婿等每人手提点燃的三根香去接材,一齐下跪,白茫茫一片,儿媳、女儿痛哭,材接进家,置放上横头,用两条坚实板凳搁着,一部分人往材里铺黄表纸,铺石灰,另一部分人则扎尸,俗称“裹尸”。死人口里放个铜钱,让他出世后,来世一致成为哑巴,死人穿的衣、裤不能用黑色,不然,来世要变猪,如果衣裳不够,就在孝男身上脱下就齐。下材之仪式十分隆重,全屋所有的灯一律点亮,曰“满堂红”,棺材前摆香案,红烛齐燃着,子孙饭放中央,给祭拜者拜时将香插入饭中,入棺时,如过天井,则作伞遮住尸头,入棺后,全家人披麻戴孝地大哭一场,表示孝心,永远再也见不到面了,遗体要放正,要吊线,即儿媳、女儿、女婿双双对对,四跪八拜,再是向死者口里洒凡滴酒,然后,按辈份大小祭拜,长辈跪拜时,全家晚辈一律下跪陪拜。最后,焚纸马、钉材盖。亲戚送来的绸轴挂在灵堂的两侧,要按辈份挂,马虎不得,至于花圈,放在材周围,香不能断,快燃完了又点三根香。
先选好地挖好金坑,出殡那天,快天亮偷丧,亲人一律回避,先将棺材移动一下,表示打招呼,偷丧前,用一杆秤压地龙,免得把龙脉带走。由四人抬出门,出门前,要烧门神纸,棺材抬出家,即将秤拿起,材放在宽敞地方,置放在木龙上。出殡这天是正日,所有帮助者和外村赶来的亲戚和本村亲朋好友均吃五香茶蛋,再是吃面条,人到齐了,则出殡,亲人用香和沾油的纸勉绕厅一圈寻丧,所有直系亲属披麻戴孝,妇女痛哭,由人搀扶着,远亲和一般亲戚则手戴黑纱,提前花圈挨次去棺材前祭拜,拜毕,长孙撑着纸幡,上面写着“两方接引”四字,事路,材盖上盖上红巾条和系着一只活红毛公鸡,八人摆着棺木缓缓前进,一路撒纸钱,又叫买路钱。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家境好,亡人在世为人好,送葬的人多的有上百人,队伍拖得老长。徽州的出殡如今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看到那个场面,这些在城市里已绝迹的现象在徽州民间仍延续至今。下坑前,要烧“金坑”,用冬青树枝、豆杆、芝麻杆放在坑里烧,鞭炮齐鸣,黄表纸、锡箔整篓筐往里倒,然后,乘热抬材下坑,摆正位置,有一人讲吉祥话、祝福话,然后将活公鸡杀死,血撒在材盖上,再用石灰抖和鲜血盖材面,这时,所有人都一一拜过,还要撒“五谷”,只准亲人手拉衣襟跪地张五谷,然后,按家统一收起,放在事先做好的红袋里,悬挂在家中梁上,张好五谷,长子撑把伞,由主事人发三根香领魂回家,快进门,则烧门神纸,请门神开恩,魂接进家,则为家里祖宗,时刻保佑子孙安然无恙。入坑后,所有亲人帽上、鞋上的麻布都要撕下来,往坑里丢。
每逢“清明”子孙要上坟扫墓,以行孝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台湾同胞都要赶在清明节前来家上坟祭祖,这些世代相传的习俗,对研究徽州风情和民俗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