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徽水浮萍 于 2009-4-28 10:49 编辑
徽州民谣拾零(转自网络)
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这些世代口传心授,念来朗朗上口、唱过千遍万遍的民间歌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谣格调古老,内容丰富,韵味饱满。有的可脱口而出,有的经千锤百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昂深沉。既具徽州的方言特色,又有神奇的民间背景,更可贵的是它富有着极其珍贵的人文价值。
徽州民谣,可以按区域划分为,歙县民谣、绩溪民谣、黟县民谣、祁门民谣等,也可按传唱对象分为童谣、成人谣。也可按内容分为,爱情民谣、风水民谣、节气民谣、徽商民谣、民俗民谣等。每一首民谣,素描的是徽俗民风,写意的是百姓点滴,不仅韵律优美,文字流畅,而且寓意深刻。徽州民谣的产生,基于醇厚的现实生活,源于浓郁的文化氛围,柔入了作者的真切情趣。徽州人生活的现实世界,闭塞而清贫,内心充满了忧闷与矛盾。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也常常有感而发。民谣,恰是各种心态再现,即兴情感渲泻,伦理传达写真的自发方式。它形象而逼真地记录了山民的喜怒衰乐。事实上,民谣的作者大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心声,传达了最底层民众的疾苦,也可知徽州民间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徽州各地,流行着版本最多最杂的,要数童谣性质的《推车谣》。这与徽州人生活习俗有关。儿童坐在木制的摇篮里,大人一边摇晃,一边哼念着童谣。虽是假借童言,但内容都是出自大人之口。《推车谣》格式语调基本一致,歌词可即景改动。如笔者在绩溪收集的三个版本,便可见其一斑。
《推车磨》:推车(注:方言与茶同音)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门头打老鸦;打一只烧烧吃;打一双,氽氽汤。氽给哪个吃?氽给我家宝宝吃。
《推车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一对花包肚,弟弟一对花衣裳。花对花,柳对柳,走到外婆家门口,喔罗索,赶得一走。
《推车磨车》: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头打老鸦。打一只,爆爆吃;打一双,烧碗汤;打一对,烧碗菜;打一萝,讨老婆;打一担,大家来看。
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屋头打冬瓜。冬瓜滚下井,小姨大姨哭淋淋;冬瓜滚下塘,大姑小姑泪汪汪。
其实,笔者也和同龄人一样,是伴随着这首民谣长大的。枯树、老鸦、推车、外婆,一幢茅屋在半山腰上,周围只有山泉溪水之声,那不是一幅徽州乡间的逍遥图和田园乐吗?也有许多反映徽俗民风的民谣,影响久远。这些涉及节气、劳动、婚姻、建筑、风水、劝告的民谣,开篇见山,立意巧妙,比拟形象,通俗易懂。有关节气方面的民谚,在徽州民间哼唱最为普遍。这些,都是百姓在劳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如《雾》:
春雾一朝晴,夏雾雨淋淋。秋雾晒煞人,冬雾雪封门。
又如《四月天》:
四月天,实艰难,秧要暖,麦要寒。种田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天干。顾得了秧来茶要老,顾得了蚕来麦要残。
有一首《采茶谣》是这样的:
“?儿乖乖宝,娘去摘茶草。?儿乖乖宝,娘去赚茶银。摘茶草赚茶银,用来供大供细(小孩)供成人。”
男人外出经商,生活的重担压在女人的头上。“供大供细供成人”是生活的动力,也是生活的乐趣。这里语言朴素,通俗浅显,反映了徽州妇女,吃苦耐劳的动人场面,把劳动过程和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喜鹊哥哥尾巴长,讨了媳妇忘了娘。日朝日夜挑丈夫,挑得丈夫狠了心。日打爷,夜骂娘。不曾讨亲真孝子,讨了亲,真该死!”这首《喜鹊哥哥尾巴长》描述的,是徽州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以喜鹊拟人,手法简单,爱憎分明,把夫妻婆媳之间的三角关系,前后变化,既表现得生动恰当,又入木三分,藉以告诫人们,要遵守家庭伦理,遵守孝道。还有许多内容含有社会教化,尤其是劝人戒赌戒烟的民谣,意境极为深刻。如《扁担钱》、《莫好赌》、《戒烟歌》等。
“赌博钱,水边沿。生意钱,三十年。扁担钱,万万年。”
“劝世人,莫好赌,好赌之人必吃苦;莫看平时人忠厚,陷入赌场如恶虎;毁了多少好前程,拆了多少好夫妇;赢了还想赢,输了不服输;盗贼多由赌博生,犯法受刑自找苦。”
“石榴花开扬柳青,劝人不可吃乌烟。吃着乌烟犹自可,驼起背脊又*肩。乌烟本是外国生,外国鬼子害人精。不识(晓)得害着人家多少好子弟,不识(晓)得害塌人家多少好后生。”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徽州民谣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与男女爱情有关。有诉离别衷肠,有表男慕女悦,有叙美好心愿,有感红豆相思,有恨乱点婚配。如《映山红》:
映山红,红彤彤,隔壁隔坞讨新人,讨哪个?讨爱情!
寥寥数语,作者从一个傍观的视角,以映山红似人,直接了当地表达了被封建理教束缚着的徽州男女,对爱情的渴望。而在下列《许个好人家》中,又可细细品味那种做媒婚俗所带给人的忐忑不安。
柏枝树,柏枝桠。柏枝树下好人家。生个男,会当家,生个女,会绣花。等到十八岁,许个好人家。
“等到十八岁,许个好人家”,在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年代,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发自内心的祝愿啊。青年男女只有碰运气,而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一粒谷,两头尖,一顶花轿走向前。爹哭三声囡上轿,娘哭三声进轿门;囡啊囡,不要哭来不要愁,三朝接你回家走。”这首《一粒谷,两头尖》,从一粒谷起头,勾画出将要出嫁的女子,离家时那种亦喜亦悲的矛盾心情,形象而透彻。徽州是程理学发源地,那种想摆脱正统思想禁锢的反抗呼声,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民间的这种声音尤其强烈大胆。
“叫声哥哥你记真,我家住在庙山村。屋后有棵大栗树,门前有个葡萄藤。门前杏树结子青,身*杏树盼郎临。娘问闺女做什么?我看杏树何时红。”
有一首《妇女解放歌》是这样的:
“自古到今,男女配婚姻。男想讨个好老婆,女想嫁个好老公,两厢情愿多称心。旧社会,家教紧,爹娘专主瞎操心。算命做卦排八字,听天由命不由人。共产党,解放军,打破包办旧婚姻,自己作主定终身。”
当然,生活中也有不少爱情悲剧和畸形婚姻发生。一首《结发夫妻无奈何》、《十八岁大姐三岁郎》、《等郎媳》即是例证。
“油菜花开满地铺,打锣打鼓嫁小姑。小姑嫁不好,嫁个驮背佬;进房又要牵,出房又要抱;隔壁邻舍不要笑,结发夫妻无奈何。”
“喜鹊哥哥尾巴长,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半夜三更要吃奶,‘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不看公婆待我好,一脚踢你见阎王。”
“娘啊娘,做事真荒唐。你讲把我?(给)个好人家,童养媳等童年郎。我大渠(他)十岁甚样讲?不象老婆不象娘。驮(抱)着要撒尿,哭着要吃糖。日间领渠嬉,夜间驮上床。清早起来帮他着衣裳。等到郎大我已老,命里注定没法想。”
这三首民谣,反映的是民间许多畸形婚姻,带给无数徽州男女爱情上的不幸,给徽州女人带来的无限痛苦。事实上,徽州众多的贞节牌坊下,又湮没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下面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民谣中轻松幽默的场景。
“葫芦蜂,抖膀膀,抖过山,抖过岭。问你家姑娘肯不肯?肯!肯!肯!三担猪肉二担饼。花花轿,门口等,嬉嬉菜花盖头顶。”
“有钱讨个娇娇女,没钱讨个瘌痢婆。瘌痢婆会搞柴,娇娇女会做鞋。”
徽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圈。徽俗民风尤见本地田园风格。一首《山里好》,便是这种桃园生活的写照。
手捏苞萝?,脚踏料炭火。无忧又无虑,皇帝不敌我。
徽州儒风独茂,源自于徽人对读书的重视。十村五铺,馆学书院林立。这种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更能从民谣中得到印证。如《上学堂》、《牵三哥》、《冬学歌》:
“摘茶姐,卖茶郎。一斤糕,两斤糖。打发哥哥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金童来报喜,玉女来送房。阿姐做新人,阿哥做新郎。”
“牵三哥,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做祠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绣花枕上一对好鸳鸯。”
“我们的老百姓,真正是可怜。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种桑忙。隔壁的小百姓,呼你一呆(起)进学堂,
下面的民谣,反映了作者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如《轿夫叹》、《天上星多月不明》:
“抬轿是人,坐轿是人。坐在轿中乐融融,抬着轿子汗淋淋。世道真不公平!”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多路不平。世上官多不太平。”
徽州的民谣,来源于生活,传唱于民间,流行小巷院落,上可问天不公,下可借鸣不平,是一个窥测社会的万花筒。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复兴,经济繁荣背后的另一张真实面孔。徽州民谣,是一个文化聚宝盘。她藏匿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实爱。她记录了许多活生生的“过去”。民谣,象一本发黄的旧书,象一个精彩的脚注,也象一张通俗的年画。她向人们坦露着心扉,她向人们展示了七情六欲,尘封了大量生活原态,截取了社会的形形色色。这是一个多么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啊,又是一些多么沉重而又耐人寻味的社会话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