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锦绣江南 于 2010-6-3 16:00 编辑
兄弟 手足
父母去世,兄弟五人为田地的分配有了过节,妯娌不和了,兄弟吵架了,矛盾不断升级,积怨越来越深。终于有一天,兄弟间发生了械斗,去了医院后,他们走进了法院。
法庭上针锋相对的场面,让人很难相信当事人还是兄弟。也难怪,纠纷经过村、镇多次调解,最后还是出了大事。运用手中的审判权,处理这样的案件并不是难事,我只要下一纸判决就能做到。他们的财产纠纷解决了,但心理矛盾却得不到化解,或许还可能更加激化。这样,不仅于当事人无益,还于社会无益。与大哥的一次交谈中,我偶然了解到他们家庭的不平凡,他们兄弟曾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相依为命。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能通过一种有效的形式,唤醒深埋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手足之情,那么案件将迎刃而解。
开庭审理后的一天,五位兄弟和他们的妻子相继来到法庭,我让他们围坐在会议室的环形桌边,为他们沏了茶。这是我特意为他们兄弟妯娌搭建的调解平台。在这里,他们将沿着时光隧道,返回那段幸福而艰辛的难忘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歙南某山村的老江夫妇,生育了五个男孩。夫妇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为吃饭、穿衣劳苦奔波。孩子们逐步长大,夫妇俩积劳成疾。60年代末期,连年大旱。村里泉枯井瘦河底干,庄稼颗粒无收,国家给点返销粮也只是杯水车薪。得知学大寨农窑上需要工人,父亲就带着大哥、二哥,用板车去拉矿石。父亲用挣来的钱,到邻县村寨去换一点红薯、玉米、麦麸之类的东西,来维持家庭生活。十几岁大哥和二哥跟着父亲,拉矿挣钱,双肩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身子被板车颠得几乎散架,竟没有退缩过,也不向娘喊一声疼。农窑不开了,不满二十岁的大哥与父母一同担负起抚养弟弟们的重任,远走他乡打工贴补家用。那年夏天,十一岁的老三与村里一些小伙伴到河滩挖野菜。天气炎热,伙伴们一起跑到河里洗澡玩耍。老三不幸掉到了深水里,身子一上一下在水了扑腾,但谁也不敢接近。危急时刻,在不远处割草的二哥赶来,跳入水中,救起了三弟。
苦尽甘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山,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兄弟一个个长大了,老大老二老四老五相继成家了。家底浅的老三没有说上媳妇,这让老大老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由二哥牵头,二嫂将一个远房表妹与之说合,嫁给了老三。之后,在众兄弟的帮助下,老三盖起了新房。此时,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生活其乐融融。
回忆中,兄弟妯娌重走四十年风风雨雨。随着一幕幕坎坷场景和一件件感人故事的讲述,屋里的气息渐渐凝重。大哥大嫂年过花甲,如同慈祥的父母,看着今天一家团聚,不禁老泪纵横。接着,二哥也哭了……最后,兄弟相拥而泣。
这时,我的眼里也沁出了泪水。
原载《江淮法治*法界人语》、《黄山新闻网*翡翠池》。作者:洪声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