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5805|回复: 34

歙县长龄郑氏

[复制链接]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09-4-1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徽商“脱贾入儒”研究――以歙县长龄郑氏为中心0


明清徽商“脱贾入儒”研究――以歙县长龄郑氏为中心

冯剑辉(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要]徽商“贾而好儒”是徽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歙县长龄郑氏是晚明兴起的著名徽商家族,对该家族文献的研究表明,长龄郑氏致富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脱贾入儒”现象,并对其发展和最终命运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对此种现象的研究,或可为徽商研究提供一新的视角。
  [关键词] 徽商 歙县 长龄 郑氏 扬州 脱贾入儒

  
徽商研究是徽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儒”、“商”观念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也是学术“热点”之一。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认为“贾而好儒”是徽商的“重要特色”[1]前言。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在儒贾观上,与其说徽商‘右贾’而‘左儒’,毋宁说他们‘右贾’更‘右儒’”,“徽商虽追逐‘厚利’,但他们更念念不忘‘名高’。”[2]381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说徽商“贾而好儒”,“不是误会,即系夸张”,“大量贾而不好儒乃至仇儒的商人已被方志、传记‘省略’了,”“揆诸历史而律以现实,贾而好儒(文化)者实在‘几希’。由附庸风雅而后玩出名堂的固不乏其人,但那一开始大多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并非目的,更非‘性格特点’。”[3]点校前言这些看似相互抵牾的观点,各有立论依据,充分反映了徽商活动的复杂性。实际上,对徽州人来说,出贾谋生是现实,“贾而好儒”是理想,而对那些较为成功的商人来说,“脱贾入儒”恐怕是一种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歙县长龄郑氏是晚明兴起的著名徽商家族,从该家族遗留的大量文献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而这一现象在徽商中,尤其是作为中坚力量的盐商来说,绝非个别,它对徽商的发展和最终命运,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一、歙县长龄郑氏――一个“盐荚起家”的徽商家族
   长龄,是歙县县城西三十里的一个村庄,郑氏家族于南宋初年迁居此地,“宋有讳元亨字珙辰者由官塘迁此。传一世曰显文,绍兴丁丑进士。”[4]453长龄郑氏在元末明初曾经兴盛过,第六世郑潜于元末任监察御史、泉州路总管,入明后任宝应县主簿、路州同知。洪武年间,第七世郑恒(字居贞)以明经出身,任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族弟郑道同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进士,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然靖难役起,长龄郑氏因忠于建文帝遭到沉重打击,郑恒被杀,郑道同自杀,其族人在残酷迫害下,“痛念同堂兄弟忠而受戮,遗戒后人舍读而耕。”[5]卷四从府县志记载的科举情况看,永乐以后,歙县郑村、贞白等地的郑氏中式者不乏其人,惟长龄郑氏从永乐到隆庆,连一名秀才都没有,“为村农估客、荒唐朴陋者二百余年,”[5]卷五处于长期衰微中。
  长龄郑氏命运的改变是从郑景濂(字惟清,号洁潭)开始的。郑景濂是嘉靖、万历年间人,务农为生,其家庭已经相当衰败,族内又发生了严重纠纷,家产为之耗净。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万历二年(1574年)郑景濂到池州营商谋生,在积攒了若干资金后,万历四年到扬州从事盐业。徽州商人大规模进入两淮盐业大约是从成化年间开始的,在边商、内商分化、开中折色等一系列盐业贸易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徽商在两淮盐业中越来越占优势。郑景濂很有商业头脑,抓住了时机,“独谓盐策可以起家,饶智略,干局坐,筹贵贱,赢缩之征如指掌上,诸曹耦辐辏归之,悉听部署。”[5]卷四他也曾遇到过其他盐商的激烈竞争,“狙贾心害其能,酿为讼端,百方跆籍翁。久之,讼稍挺,渐拓饶赀。”[5]卷四郑景濂在竞争中胜出,逐渐成为一位拥有相当身价的大盐商,歙县老家的亲友纷纷前来投靠,到晚年“食指以千数”[5]卷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他是长龄郑氏在扬州盐商事业的开创者。(按,郑景濂携其母程氏与其弟国宝、景淳迁居扬州,其各派子孙习惯上奉郑景濂之父郑良铎为迁扬一世祖,而以郑景濂为第二世,实际上郑良铎在迁扬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郑景濂的次子郑之彦(字仲隽,号东里,1570-1627年)是长龄郑氏最有成就的一位商人。他有丰富的盐业经验,幼年时曾“从季父煮海于场。”[5]卷四郑景濂去世后,家族生意曾由其三弟郑景淳管理,但郑景淳经营不善,“恢廓大度,不任握算,简料殁后,槖若扫矣”,一时间“外侮如蝟,奸穴如鼠,追捕鸷吏喧于室,索责豪奴噪于堂”。[5]卷四面对严重的局面,郑氏家族推郑之彦为“家督”,主持盐业。他一方面千方百计支撑生意,偿清了其叔父欠下的子钱(高利贷)白银万余两,另一方面倾全力击败了竞争对手:“有神奸汪某,倾群贾诬讦其季父于官,”[5]卷四郑之彦“率弟之冕挺白之,词色不挠,必伸而后已。官丽汪于法,淮蠧为之一清。”[5]卷四经此一役,郑之彦在盐商中树立起了威信,“群贾慑公之才谞胆识,猝有大疑大虑,不质之有司,而质之公”。[5]卷四他也得到了盐务官员的信任,“虚左相延,多所谘决,公指陈利国通商之事,凿凿明辨,听者属耳洞心,颁行惟恐后”。[5]卷四
万历四十四年,御史袁世振整理两淮盐务,为疏销积引,推行纲盐法,编定十字纲册,“此十字纲册,自今刊定后,即留于众商,永永百年,据为窝本,每年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其册上无名者,又谁得钻入而与之争鹜哉?”[6]纲盐法的实施,事实上确立了册上有名的纲商的包销地位,对徽商尤其是象郑之彦这样的大盐商是有利的。郑之彦与袁世振的关系相当密切,袁世振后来遭到攻讦下狱,赖郑之彦营救:“袁沧孺参知疏理鹾政,有功德于淮扬,谗人以多赃中之,系狱广陵。公心伤其冤,首倡义,三日内代上数千金,袁公竟有完誉。”[5]卷五郑之彦的商界地位和官场联系,使他最终被众盐商推为“盐荚祭酒”,这个身份相当于清代的总商,地位十分重要,“散商分隶其下,一切纳课、杜私,按名责成。”[7]换言之,散商若不隶属某一总商下,就得不到行盐机会。郑之彦作为盐荚祭酒,扮演着商人和官方之间的中介角色,是名副其实的盐商领袖,他将长龄郑氏在扬州的盐商事业推向了高潮。
  郑之彦有四个儿子,长子元嗣(字长吉)、三子元化(字赞可)“犹视煮海”[5]卷二,直接经营盐业,次子元勋(字超宗,1603-1644年)、四子侠如(字士介,号俟庵,1610-1673年)与家族生意的关系也很密切,他们将家族事业推向了最高峰。尤其是郑元勋,“博学能文,倜傥抱大略,名重海内。”[8]郑氏兄弟在扬州广筑园林,郑元嗣筑五亩之宅二亩之间,郑元勋筑影园,郑元化筑嘉树园,皆高台曲沼,酒座琴歌,意气雄豪,“当是时,郑氏为扬州最著姓。”[5]卷一
  然而明亡清兴的鼎故变革给了郑氏家族当头一棒。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灭亡。南明福王统辖下的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争占扬州,高杰先到,扬州人闭城不纳,高杰大怒攻城。郑元勋曾对高杰有恩,以扬州官绅领袖身份出面调停,“身诣杰营,责以大义,杰颇感悟,为敛兵五里外,城西北得暂启城门以通薪。”不料“守城者负约,数以矢石中杰兵,杰兵复进,扬人競疑元勋通杰,遂遇害。”[9]郑元化之子郑为虹为南明唐王守仙霞关,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军破城,“为虹夺左右刀自刺,不殊,遂见杀。”[10]卷四十九家族重要成员先后惨遭不幸,加上清军“扬州十日”的大屠杀,长龄郑氏在经此劫难后迅速衰落了。
  入清后,迁扬长龄郑氏各派大部分都衰落了,事迹可考的有郑为旭,郑为虹之弟,“顺治八年拔贡,授中书,迁工部主事,擢御史巡视东北两城,掌京畿道”;[10]卷四十八郑澐,郑元勋玄孙,“乾隆壬午举人,乙酉南巡,召试,授内阁中书,”[11]最后官至浙江粮道,算是入清后官做得较大的一位。清代仍有相当实力的是郑侠如一支。郑侠如本人也参加过南明的抗清活动,协助防守南京仲阜门,兵败被擒,“督师洪公知公才,强留之,不可。于是公素负经济,未尽展布,抑郁里居。”[5]卷五郑侠如与洪承畴可能早有交情,得以避免与其兄元勋同样的下场。他回到扬州后,继承家庭门风,构筑休园,成为扬州新的名胜。侠如子为光(字次岩,号晦中,1629-1665年),为光子熙绩(字有常,号懋嘉,1650-1705年),熙绩子玉珩(字荆璞,号箬溪,1692-1738年),玉珩子庆祜(字受天,号昉村,1736-?),俱为当时名士,郑侠如父子并入扬州乡贤祠。到乾隆中期,郑氏诸园中,五亩之宅二亩之间、影园、嘉树园都已“声澌影灭,莫可踪跡,”[5]序惟休园仍保持着旧日风貌,足可见在清代支撑起长龄郑氏门庭的是郑侠如一支。
  长龄郑氏自万历年间迁扬,到郑庆祜已是第八代,近二百年了,占籍已久,但仍保留了较强的徽州认同。从通婚的情况看,除郑玉珩妻李氏为江苏句容人外,郑景濂妻程氏、郑之彦妻张氏、郑侠如妻汪氏、郑为光妻汪氏和程氏、郑熙绩妻许氏、郑庆祜妻吴氏均为歙县人。郑庆祜为文自题为“江都郑庆祜受天”,但团升为其作序仍称之为“歙县长龄郑生昉村”。[5]序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徽商家族。

二、“脱贾入儒”――长龄郑氏富裕后的抉择
长龄郑氏本是“盐荚起家”的,但在发家致富之后,出现了明显的“脱贾入儒”现象,在教育、科举和文化事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商业家族逐渐转变为士绅家族。
长龄郑氏重视教育,科举中式者代有其人。郑景濂在富裕后对三个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访延孝秀,除馆授餐,子孙斌斌庠序间,皆蓝田丹穴。”[5]卷四郑之彦青年时期曾专心于科举,“年十九补扬州郡秀才,”[5]卷四是永乐后长龄郑氏第一个获得功名的。郑之彦两度参加乡试,均不第,后从事盐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内心深处却一直引以为憾。他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对四个儿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先生教四子读书,性严毅”,若“课诵不及程式”,“长跽,与杖,无假贷”。[5]卷五“先生卒,夫人守其家法,虽不杖,犹谴诃也”。[5]卷五雄厚的家赀,优越的条件,加上这种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终于取得了成功:天启四年(1624年)次子郑元勋中举,天启七年其侄郑元禧又中举。其时郑之彦已经重病在床,听到捷音后,大喜过望,曰“快哉!吾三度历险……皆从死法中得活,今又闻元禧之捷音,天祚吾郑氏厚矣,厚矣。吾病虽不瘳,何憾乎,”三天后“谈笑沐浴而逝。”[5]卷四显然,对郑之彦来说,比起自己的业盐致富,子侄的业儒有成给了他更大的成就感。崇祯四年,郑元禧中进士,十六年,郑元勋、郑为虹同中进士,叔侄同榜,一门三进士。入清后,长龄郑氏在科举上虽未如明末那样兴盛,也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准。郑为光中顺治十六年进士,官至御史,郑熙绩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郑玉珩、郑庆祜也都是贡生出身。
长龄郑氏“脱贾入儒”的成功,还反映在这个家族在文化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诗文造诣很深,著述繁富。郑元勋除个人著有多种诗文集外,还与郑元化遍征当世名作,编纂成《媚幽阁文娱》十九卷,俞彦盛赞该书“渔猎百家,驱命万品,盱衡秇苑,操郢评林”,“删述昉于宣尼,选削备于梁统”。[12]郑侠如一支则代有诗集问世,徐芳评郑侠如之诗“静者可鉴,庄者可铭,秀者可餐,珍者可佩”;[13]冒襄称郑熙绩之诗“上溯骚雅,下倣唐宋,兼庾鲍之长,尽苏陆之致,洵足以陶铸古今”;[14]吴绮则称其“五字方成,即具元和之体;千言工就,如闻正始之音”;[15]沈德潜谓郑玉珩诗“峰岭廻合,涛澜汹涌,不求工而不能不工也”;[16]俞桐称郑庆祜诗“胸罗星宿,涵六华二酉之多;才溢沧州,蕴七步八叉之胜。”[5]卷三这些出自名家手笔的赞语,颇多溢美,但反映出郑侠如家族文化素养很高,尤长于诗。
从明末到清乾隆年间,长龄郑氏在江南士林很有影响。郑元勋在明末与钱谦益、冒襄等同为江南文坛的领袖人物,“络绎东南,主持坛坫,海内鸿巨,以影园为会归。”[5]卷三崇祯十三年,影园内黄牡丹盛开,郑元勋大宴词人赋诗,征诗江楚间,由钱谦益主持评定甲乙。钱谦益后来回忆当时情形说,“往者国家全盛,淮海繁华。广陵郑超宗家园有黄牡丹之祥,盛集文士宴赏赋诗,糊名驰书,属余题首。余推南海黎美周第一,超宗镌赠金爵,以旌异之。美周方应进士举,徐子子能赋黄牡丹状元诗,一时呼美周为黄牡丹状元 ,此亦承平盛际唐人擅场之流风也。”[17]按,“牡丹状元”为一时盛事,明清两代记其事者很多,其间颇有出入。抱阳生《甲申朝事小记》卷十二作“奉虞山钱宗伯主坛坫,论定甲乙,以粤东黎美周诗为冠,镌金斝遣傔致之,曰:贺牡丹状元,一时传为盛事。”金埴《不下带编》卷一作“币请钱宗伯为主坛甲乙,首选者侯朝宗方作也。超宗又挥千金为公子寿,千秋盛业,独擅淮南,迄今士林艳之。”王振忠先生两说俱引,以为“未知孰是”,(见《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第18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4月北京)。今据钱谦益本人文集,可确定实为黎美周,他人无与焉。
与影园在明末的兴盛相比,休园在清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至会期,于园中各设一案,上置笔二、墨一、端研一、水注一、笺纸四、诗韵一、茶壶一、碗一、果盒茶食盒各一,诗成即发刻,三日内尚可改易重刻,出日遍送城中。”[18]可谓诗文风流,盛极一时。
郑氏家族“脱贾入儒”后,在江南士绅中建立了广泛的社交网络。今传郑氏家族文献提到名士甚多,以下仅将为郑氏家族撰写过行状、墓志、诔词、园记、传和序的名士简要列举如下:
明代:
范景文(撰郑之彦妻张氏诔词),河北吴桥人,大学士,擅书画;
艾南英(撰郑之彦妻张氏寿序、郑之彦行状),江西东乡人,举人,散文家;
陈继儒(撰郑之彦妻张氏寿序、郑景濂传、郑之彦传),江苏华亭人,书画家;
杜濬(撰郑侠如休园迩言序、郑侠如传),湖北黄冈人,诸生,诗人;
董其昌(撰郑之彦墓志铭),江苏华亭人,晚明书画大师;
冒襄(撰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序),江苏如皋人,明末“四大公子”之一;
清代:
计东(撰休园记、郑侠如休园集句序、郑为光奏稿序),江苏吴江人,举人,诗人;
方象瑛(撰重葺休园记、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序),浙江遂安人,进士,翰林院编修;
许承家(撰重葺休园记、郑为光行状、郑熙绩寿序),歙县唐模人,迁居扬州,进士;
吴绮(撰重葺休园记、郑熙绩蕊栖词序),歙县丰南人,迁居扬州,贡生,官至湖州知府,其诗词笔调秀媚,号称“红豆词人”;
李光地(撰三修休园记),福建泉州人,理学家,文渊阁大学士;
王掞(撰郑为光继室雷氏寿序),江苏太仓人,文渊阁大学士;
沈德潜(撰郑玉珩侧室高氏寿序、郑玉珩止心楼诗序),江苏长洲人,礼部侍郎,乾隆年间文坛盟主;
徐芳(撰郑侠如休园诗余序),江西南城人,进士,诗人;
彭孙遹(撰郑熙绩晚香词序),浙江海盐人,进士,吏部侍郎,著名诗人;
俞桐(撰郑庆祜万青阁诗序),江苏长洲人,因病入道,长于画,亦擅诗;
徐元文(撰郑侠如墓志铭),江苏昆山人,文华殿大学士;
李天馥(撰郑为光墓志铭),安徽永城人,武英殿大学土;
张玉书(撰郑景濂迁葬墓志铭),江苏丹徒人,文华殿大学士。
至于有过诗文唱和、在各园林留过题谒的,则人数众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非高官显宦,即诗文名家,或两者兼而有之,且多为江南人。“来休园者,皆宇内名人,”[5]卷一确为实录。长龄郑氏终于彻底摆脱了“村农估客”的旧身份,成了士绅集团的一员。

三、徽商“脱贾入儒”的前因与后果
在研究徽商时,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在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中,徽州人外出经商常常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山地多,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弘治《徽州府志》称:“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土产微,贡赋薄,以取足于日用观之则富郡,一遇小灾及大役则大窘。”[19]粮食长期不能自给,明代徽州“所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远自江广数千里,近自苏松常镇数百里而至,纳钞输牙,舟负费重,与所挟资准,以故江南米价,徽独高”[20]在无法有效满足起码温饱的情况下,徽州人很早就走上了外出经商谋生的道路,如休宁县,“邑东南自元以来,家皆逐末,农商为业。”[21]歙县许村人许大兴,原本“自高曾以来,累叶家食,不治商贾事,”但由于家道中落,“一日忽自念曰‘予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也。吾郡保界山谷间,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22]于是外出经商,“以盐荚往来淮楚间,家累巨万。”[22]出贾谋生,原为不得已之举,是生存的需要。
明代成化年间后,徽商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23]经商的风气愈加浓厚,商人在徽州本土的处境有所改善,“商居四民之末,徽殊不然。”[24]603然而徽商仍然承担着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并背负着极为沉重的舆论压力。
就政治风险而言,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皆奉“重本抑末”为国策。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25]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明王朝一方面利用徽商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则始终没有放弃对“事末利者”的歧视与压榨。天启年间,阉党罗织“黄山大狱”,对歙县丰南吴氏盐商家族追索黄山山场银三十万两,赃银六十万两。大盐商吴养春曾向朝廷捐输过白银三十万两,其家有五人获中书衔,因赀产雄豪在此案中遭人诬告,“吴之族党亲邻无不罹其凶毒,”[26]吴氏一门,钦犯八人,吴养春父子等五人皆在狱中毙命,而且“延及于淮扬、天津、祥符、德兴、仁、钱等县,”[26]以至激发民变。入清后,此种情况并未改善,雍正帝即位元年,两次下达长篇上谕,痛斥两淮盐商“内实空虚而外事奢靡,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戏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警告“若因循不改,朕必置之重法。”[27]乾隆帝六次南巡,接受盐商贡奉最多,但对其防范较其父犹有过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南发生大旱,乾隆帝担心商人会趁机兼并土地,于五十一年五月下谕云:“上年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省被旱较重,民气未复,如江苏之扬州、湖北之汉口、安徽之徽州等地方,商贩聚集,盐商富户颇多,恐有越境买产,图利占据者,不可不实力查禁。”[1]301
就经济风险而言,盐业作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一直是众多势力觊觎的对象。徽商在盐业贸易中扮演着主角,清代徽州盐商还设立了务本堂、月折、月包等名目,以赈济败落的盐商,即“盐商之家,有歇业中落者,两淮公保立折,第每月某某旗给银若干两,亦睦姻任恤之意。”[28]这笔费用,据陶澍的估计,每年不下十万两,[29]卷十一颇有些“社会保障”的意味。但这绝不是说盐商经营是没有风险的,所谓徽州盐商“垄断”说是难以成立的。盐商的经营风险除了水旱风火等自然灾害外,也还存在其他众多的人为因素。盐商内部始终存在激烈竞争,郑景濂和郑之彦就曾遭到“狙贾”以至“神奸”的攻讦,有时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食盐在明清两代都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的,政府关注的首先是盐税国课。明清两代政府的课税一直在增加,以清代为例,“国初淮纲正课原只九十余万两,加以织造铜斤等款亦只一百八十余万两”,“乾隆年间已及四百余万两,至嘉庆二十年后,而淮纲每年正杂内外支款竟需八百余万之多。”[29]卷十四总商虽有权势,一旦不能如期完成国课,同样会遭到革退、罚没以至下狱的惩罚。
社会舆论,尤其是营业地的舆论,对徽商相当不利。胡适先生曾说过:“徽州商人既然垄断了食盐的贸易,所以徽州盐商一直是不讨人喜欢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恶的对象。”[30]2-3在徽商较为集中的江浙地区,对其憎恶之言比比皆是:在松江,当地人抱怨:“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1]223在杭州,徽商在南北二山营建大量墓葬,引发民怨,地方志中严加痛斥:“南北二山,风气盘结,实城廓之护龙,百万居民坟墓之所在也。往时徽商无在此图葬地者,迩来冒籍占产,巧生盗心,或毁人之护沙,或断人之来脉,致于涉讼,群起助金,恃富凌人,必胜斯已”;[31]卷十九在平湖,由于徽商挟赀横行,“世家巨室,半为所占”,招致极度怨恨,“湖人之髓,其足供徽人之嗜吸耶!”[32]明清俗小说中的徽商,尤其是盐商,其形象一般是很差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嘲讽到:“徽州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慳吝了,”[33]完全是一副财迷、官迷和色迷的模样。《拍案惊奇》中的徽商卫朝奉,不择手段谋人家产,被当地人骂作“徽狗”。[34]《儒林外史》对盐商形象的刻画更为负面,有“盐呆子”之称,“他轿里是坐的债精,抬轿的是牛精,跟轿的是屁精,看门的是谎精,家里藏着的是妖精。”[35]
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中,若干徽商曾力图证明“事末利”的合理性。许大兴声言:“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贾何负于耕,古人非病贾也,病不廉耳。”[22]出身于盐商家族的晚明徽州士绅领袖汪道昆还公开宣扬过:“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故一视而平施之耳”,“然而关市之征,不踰什一,要之各得其所。商何负农?”[3]1352然而这些话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实际上是说给自己听的。很多徽商由于“事末利”,在内心深处仍有相当强的自卑感以至不安全感。婺源商人洪庭梅在发达后,“常以弃儒服商不克显亲扬名为恨”,甚至自叹“今庶几惟所欲为,奚仆仆风尘坐以商贾自秽。”[1]184歙县丰南商人吴存节同样感觉“商贾末业,君子所耻,耆耄贪得,先圣所戒。”[36]此种自卑和不安是徽商“脱贾入儒”重要的心理诱因。
长龄郑氏的“脱贾入儒”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郑景濂在发家后认为“以末致之,可不以本守之乎?率其子弟肆力于文学。”[5]卷五这在较为成功的盐商中绝非个别:歙县丰南吴氏,发家更早,吴尚莹“始以盐策徙广陵”,其子吴正学“补邑诸生,翩翩美文辞,”[36]与长龄郑氏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休宁西门汪氏,是徽州较早的著名盐商家族,汪太学有子五人,“岁延名师督之学,曰:‘此余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尽出所订习经书古文词严程课督。”[37]长子洪仁补博士弟子员,三子洪勋奉明经,充选太学;歙县溪南江氏,江终慕因家庭贫困,出贾谋生,“挟重赀为大贾”,后复归歙,自言“吾先世奕叶衣冠,今久易业为贾,不可,”[1]294其子江瓘为秀才,另一子江珍更成了进士。在这种风气下,淮北盐商歙县岑山渡人程晋芳,“愔愔好儒,罄其赀购书五万卷,招致方闻缀学之士,与共讨论。海内之略识字、能握笔者走下风,如龙鱼之趋壑,”[38]俨然一博学宿儒、士林领袖。
徽商如此急迫地“脱贾入儒”,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脱贾入儒”提高了徽商自身文化素质,大批徽商子弟通过科举获得功名,有机会进入仕途,扩大了政治势力,为徽商提供了政治保护伞。就长龄郑氏而言,郑之彦能和官府攀上交情,他的功名身份是起了作用的。当时盐务官员“谓贾人百辈不足与计事”,惟郑之彦“望之文学知名者,众推公专对,大见采用。”[5]卷五郑为光任御史时间不到一年,“封章十上,皆切于民生国计利及桑梓者,不计祸福,不避嫌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5]卷五顺治十八年,郑为光上《请清厘关蠧疏》,痛陈两淮各地关卡林立,关外有关,胥吏如狼似虎,“坐收常例,数倍公帑”,“横索恣取,稍不遂意,诬以漏税,小致丧本,大致倾家。是以商贾屏跡,民不聊生。”[10]卷六十三得到朝廷重视,下令查禁。他还直接向有关盐务、河道官员“打招呼”,要求解决盐商关切问题,“郡中事关利害者,言之不遗余力,若两淮鹾政诸务,厘剔尤多。”[5]卷五他因病早逝,扬州人为他立了长生牌位。类似的例子在为官的徽商子弟中甚多,他们成了徽商在官场的利益代言人。
其次,徽商“脱贾入儒”,将大量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对促进徽州和经营地的文化事业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郑氏兄弟广筑名园,皆为扬州一时之胜。郑侠如除筑休园外,还曾筑丛桂堂藏书楼,收藏之富,名闻海内。长龄郑氏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徽商中是有代表性的。在扬州,与休园同称诗文胜地的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都是徽商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马曰璐、马曰琯兄弟祖籍徽州祁门,好学博古,酷爱典籍,嗜书如命,藏书十万卷,其中不少是秘本、孤本。马氏兄弟皆有诗名,与四方过往名士组成“邗江吟社”,相互酬唱,几无虚日。马曰琯去世后,袁枚赋诗悼念,谓其“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39]在淮安,徽州盐商对当地文化事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淮安河下地区,“鹾商纷然投足,而后人文蔚起,甲弟相望,志采飘扬,冠冕阖邑,称鼎盛者垂三百年。”[40]卷一诸盐商在当地广建园林,“园亭池沼,相望林立。先哲名流,提倡风雅,他乡贤士,翕然景从。诗社文坛,盖极一时之盛。”[40]卷六乾隆年间为修四库全书,向天下征集藏书,当时献书最多的四家为扬州马振伯(马曰琯之子)、浙江宁波天一阁范懋柱、杭州鲍廷博和汪启淑。除天一阁范氏外,其余三家都是徽商。鲍廷博以家藏秘本刊刻《知不足斋丛书》,他认为“惟有多刊善本,公诸海内,使承学之士,得所观摩。”[24]308鲍廷博去世后,其子鲍士恭续刊,今存者凡三十二集,众多秘册孤编赖以传世。
当然,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只有那些家赀巨万的富商才有可能,对一般的中小商人来说,日汲汲于糊口而不暇,除关心子女的教育外,岂能有如此财力与精力。故“贾而好儒”,只是一种理想,只有那些富有的徽商才有实践的可能,而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脱贾”而“入儒”。
徽商“脱贾入儒”的另一后果,则是逐步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脱贾”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虽然有商人身份,但并不直接经营商业,而是将生意完全委托给其他人经营;二是彻底脱离商业,完全不再具备商人身份。长龄郑氏第四代郑元勋和郑侠如已经不直接从事盐业经营,可以算作第一类的“脱贾”。从第五代开始,其家族文献中很难找到从事盐业经营的具体事证。第七代郑玉珩在父母去世后曾经分过家,“检阅遗赀,初无厚积,曩日之素封虚名顿释。”[5]卷四“素封”者,富商也。换言之,至迟到第七代,郑侠如一支已经完全不从事商业了,显然进入了第二类的“脱贾”。清代中期,大多数的徽州盐商,特别是纲商,基本不从事具体的商业经营,而是倚仗根窝,“以商为名,取无本之利,并不行盐”,“习惯淫侈,率多醉生梦死之徒,不知自行经理,惟任商伙商厮摆弄,朦混侵吞,”[29]卷十一逞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群体性的第一类“脱贾”现象。
徽州盐商脱离商业经营,依赖纲盐体制的保护,最终丧失了在创业初期那样开拓进取、敢冒风险的精神,甚至失去了应变的能力,成为造成自身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典型的如程晋芳“躭于学,见长几阔案,辄心开,铺卷其上,百事不理”,“付会计于家奴,任盗侵,了不勘诘,以故虽有俸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负券山积,势不能支。”[38]为了躲债,程晋芳逃到西安,托庇于陕西巡抚毕沅,“时酷暑,索逋者呼噪随之,”[38]在惊惧不已的情形下,他到陕不过一月就病死了。
道光年间,两淮积欠高达五千七百万两,纲盐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陶澍于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对盐制进行了大幅改革,大力裁减浮费,并在淮北逐步推行票盐制,这对长期把持盐运的纲商是致命一击。道光十年十一月陶澍奏请废除纲商根窝,起赈济乏商作用的月折,“酌减十分之四五,”[29]卷十二至于务本堂一类的经费则完全裁革。陶澍的改革,以确保政府盐课为宗旨,将改革的负担完全推到盐商尤其是总商的头上,各总商纷纷破产。“陶文毅改两淮盐法,裁根窝,一时富商大贾顿时变为贫人,而倚盐务为衣食者亦皆失业无归。”[41]32
徽州盐商破产后的境况是十分凄凉的。在扬州,各总商屡遭抄没,“造园旧商家多歇业贫散”,“园丁因偶坏欹者,鸣之于商,商之旧家,或贫无以应之。木瓦继而折坠者,丁即卖其木瓦,官商不能禁。”[42]众多的盐商妻女甚至沦落娼门,“自盐务改票,裁汰冗费,城内外为娼者,约添三千余家。此辈受祖父余荫,有一名目,日得例规,辄酣歌艳舞。妇女亦逸乐嬉笑,惟知妆饰。骄惰既久,一旦失据,衣食无着,又不能事事,且习苦未惯,无可如何,与妻子计议,惟此事较便,遂忍心为之。”[43]在淮安,改纲为票后,诸商皆败,河下地区“零落殆尽,园亭瓦砾,池沼邱墟。惟麦畦菜圃,疏柳苍葭,点缀荒寒,聊免枯寂而已。”[40]卷六歙县岑山渡盐商程世桂兄弟“均行禺荚,分行盐务”,于河下建宅高咏轩,“极壮丽”,然“晚年以鹾业累,境乃大窘”。[40]卷五盐荚起家的大徽商,到头来竟为鹾业所“累”,其何可慨焉!
至于作为本文考察中心的长龄郑氏,其败落情况则与上述有异,这个家族“脱贾入儒”后,在乾隆时期遇到了另一场大灾难――文字狱。郑元勋《媚幽阁文娱》一书,专收晚明诗文,站在明朝立场上议论明清战争在所不免,乾隆时期被军机处列入“奏准全毁书目”,[44]43多次遭到查禁。郑氏家族交往对象中,钱谦益为乾隆所痛恨,沈德潜身后亦遭削官夺谥,郑侠如家族著述中提到钱、沈二人之处颇多,随着文网密布,终未幸免。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两江总督书麟以“有违碍、谬妄、感愤语句”,“有钱谦益、沈德潜序文”[45]85-87等罪名,将郑侠如、郑熙绩、郑玉珩、郑庆祜的著述尽行列为禁书,对这个“入儒”已久的家族不啻是一场飞来横祸。遭此一劫后,这个家族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昌盛百余年的郑氏休园,终究难逃易主的命运。嘉庆十五年纂修的扬州府志于休园条下作“今归苏州陈氏,改名征源。”[10]卷三十一亦有考证云,该园于道光年间,“售于仪征魏氏”。[46]107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三占扬州,与清军数度激战,扬州遭到巨大破坏,休园在兵燹中彻底毁圮,今已不可考。诚可谓“盐鹾事业尽尘沙,文酒芳名挂齿牙。过客独伤王谢燕,居人犹说魏姚花。”

结论
徽州人出贾谋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非特别具有经商的天才。在“重本抑末”的传统社会中,徽商“事末利”以富,始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将商业利润投入教育和文化事业,以期“脱贾入儒”,绝非个别现象。“贾而好儒”那样的理想状态,当然只有少数家赀雄厚的商人才有实践的可能,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深入研究。至于将此种现象视为“附庸风雅”、“玩出名堂”,似有评价过低之嫌。以往对徽商“好儒”的研究,侧重于提高素质、扩大影响和促进文化事业建设,对由此而来的脱离生产经营以至丧失应变能力事带来的负面后果,似乎注意不多。显然,对此种“脱贾入儒”现象进行深入探索,或可为徽商研究提供一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2]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
[4]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5]郑庆祜.扬州休园志[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七十七[M]//续修四库全书第16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二十五[O].刻本.扬州:1806(清嘉庆十一年).
[8]刘文淇.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三[O].刻本.仪征:1890(清光绪十六年).
[9]姚文田.广陵事略卷六[O].刻本.归安:开封节院,1812(清嘉庆十七年).
[10]阿克当阿.重修扬州府志[O].刻本.扬州:1810(清嘉庆十五年).
[11]阮元.淮海英灵集丁集卷四[O].刻本.仪征:小琅嬛僊馆,1798(清嘉庆三年).
[12]郑元勋.媚幽阁文娱二集序[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郑侠如.休园诗余序[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4]郑熙绩.含英阁诗草[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5]郑熙绩.蕊栖词序[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6]郑玉珩.止心楼诗序[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7]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十[M] //续修四库全书第139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18]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O].刻本.扬州:自然盦,1795(清乾隆六十年).
[19]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20]江天一.江止庵遗集卷一[M]//四库未收书辑刊6辑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1]毕济川.新安毕氏会通谱卷十[O].刻本.徽州:1509(明正德四年).
[22]许可复.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八[O].刻本.歙县:1569(明隆庆六年).
[23]许承尧.民国歙县志卷一[M].铅印本.歙县:1937(民国三十六年).
[24]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25]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佘华瑞.岩镇志草元集[H].稿本.歙县:1734(清雍正十二年).
[27]王定安.重修两淮监法志卷一[O].刻本.金陵: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
[28]林苏门.刊江三百吟卷二[M].刻本.扬州:1808(清嘉庆十三年).
[29]陶澍.陶文毅公全集[O].刻本.江宁:1840(清道光二十年).
[30]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31]刘伯晋.(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九[O].刻本.杭州:1582(明万历十年).
[32]朱维熊,陆葇.(康熙)平湖县志卷四[M].刻本.平湖: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
[33]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M]//续修四库全书第1787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34]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五[M]//续修四库全书第1786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35]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M]//续修四库全书第179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36]吴吉祜.丰南志卷六上[M].抄本.合肥: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1981.
[37]汪澍.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六[O].刻本.休宁:1653(顺治十年).
[38]袁枚.小苍山房文集卷二十六[M]//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39]袁枚.小苍山房诗集卷二十七[M]//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40]王光伯.淮安河下志[H].抄本.山阳:1871(清同治十年).
[41]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2]阮元.研经室再续集卷三[M]//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2.
[43]周生.扬州梦卷三[M].石印本.上海:文明书局,1925年(民国十四年).
[44]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补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45]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6]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A study of escaping trade and embracing Confucianism
of Huizhou merchant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Zheng family of Changling Shexian
Fengj Jianhui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It is a popular viewpoint that the Huizhou merchant trading while favoring Confucianism.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tudy, there came some different opinion. The Zheng family of Changling Shexian was very famous merchan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documents of this family showed that it was an obvious phenomenon that the Huizhou merchant escaping trade and embracing Confucianism after being rich. This phenomenon made very complex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tiny of Huizhou merchant.
Key words: Huizhou merchant Changling Shexian Zheng family Yangzhou escaping trade and embracing Confucianism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故园徽州.长龄即现在徽州区的长林.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283

主题

7120

回帖

6743

积分

状元

积分
6743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09-4-1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见识,谢谢!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

主题

4343

回帖

1350

积分

进士

积分
1350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

发表于 2009-4-1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噢,是这样啊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册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姓-姓氏渊源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

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他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桓公之子武公继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7年和公元前769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

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周厉王逃出王宫,由周召公与周公二相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太子姬静因当时藏在周召公家而得以幸存;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姬静正式登基,是为周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今陕西华县)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郑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周宣王晏驾,周幽王继位,郑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周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奸臣,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只为伊人笑”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与太史伯商议:“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意思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析了成周(今河南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个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郑桓公:“……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这是忠告郑桓公,周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撑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郑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为以后的郑武公东迁开辟郑国四百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而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郑桓公逝世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逝世于国难,其子姬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逝世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郑武公乘护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推行“武公之略”,并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姬寤生(郑庄公),周平王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生姬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

郑武公力保周平王东迁,为维护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统局面贡献了力量,而后又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四百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周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周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国发展壮大。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商奴)是殷商时期为甫王朝服务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当时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

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向他们宣传:“你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强夺,尔有利市宝货,我勿与知。”这样,商人们便都拥护郑武公,纷纷投奔郑国,都愿做郑武公的臣民,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郑武公依靠这批力量,开发“荥陂溉渚”的滩涂荒地,进而加固京城,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并且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大大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师退秦兵”和“烛之武缒城退秦师”的故事,就是郑国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营造了郑国和平、安定、向上的生活环境。《诗经》是当时郑国祥和、安宁生活的生动写照。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建成宏伟都城,这是郑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现在的京城遗址南北长1722米,东西宽1418米,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现存留在地面上的城墙有八段,约一千余米,最高处高十多米。其夯土坚实,土层清晰,凡目击者莫不称赞。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此城汉朝时设京县,因超过县城规定的标准而从城中东西建了一道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字形状。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却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另建新都。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便积劳成疾而逝世,在位七年。他逝世后葬于三皇山上,此后三皇山就叫广武山(今河南荥阳广武乡桃花峪村)。

郑庄公因在出生时难产,所以母亲姜氏当时很不喜欢他,起名叫寤生。郑武公在位时武姜曾几次建议郑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为太子,郑武公均未从。郑武公逝世后,十五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于郑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今河南新密东南交流砦古郑城)。母亲武姜首先发难,为公叔段请封,先要求封在制(今河南荥阳上街村),郑庄公以制地有虎牢之险,而且又与周王室正在闹着纠葛而未应允。接着又请封于京,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郑庄公答应了。公叔段少年英俊,很有才华,京城臣民都很爱戴他,称他为“京城大叔”。《诗经》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是歌颂公叔段的篇章。公叔段在京城经营二十二年,后因与母亲勾结谋叛庄公,被郑庄公击败而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这就是史籍《左传》所说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国结盟伐翼国、伐宋国、侵陈国,比郑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因此而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即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河南偃师)、为(今河南孟津)、邗(今河南沁阳)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十二个邑,即温(今河南温县)、原、郗、向、樊(均在今河南济源境)、怀、显成(今河南武陟)、攒茅(今河南修武)、盟(今河南孟津)、阱(今河南沁阳)、聩(今河南获嘉)。这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并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却被郑国的著名射手祝冉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要再射一箭时,被郑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周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葬于交流砦(今河南新密)。郑庄公治理郑国四十三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河南禹卅),东建启封(今河南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讨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郑庄公有功于中原地带的开发与发展。

郑庄公逝世后的二十七年间,郑国发生了四位公子争夺君位的内讧。庄公传位长公子忽,公子忽即王位,称郑昭公。不到三个月,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即把郑昭公赶到卫国,公子突即位称郑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乏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姬子突)站在周惠王一边,在栎邑接待了周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郑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赏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后来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因泄密,被祭仲赶到了蔡国,郑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郑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以数谏郑昭公不听,便杀掉郑昭公而立子浉,又造成了郑国新的矛盾。当时郑厉公在宋、齐、蔡、陈等列国和周王室的支持下,偏居郑地栎邑(今河南禹州)。子浉仅当了九个月国君,便被齐侯杀掉,高渠弥亦被车裂而死。郑国实权又归祭仲。因祭仲与郑厉公不和,只好从陈国迎回公子婴为君,郑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由于子婴在位十四年却始终没有年号,故史册均把子婴列在郑厉公世序之下。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自栎北上,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傅瑕杀子婴及其二子,接纳郑厉公。此次郑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便杀了傅瑕,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到公元前673年郑厉公逝世止,七十年间郑国东迁后的第二都城在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古郑城)。几次较大的事件,如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其东门五日;公元前712年郑伐许,公孙阙与颍考叔争车等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诗经》中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

郑文公迁都政局稳定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他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郑文公捷时期(郑文公二年,公元前671年)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

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其时宋、鲁日衰,齐、晋、秦、楚新兴,郑国处于王畿之地,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因为郑文公能正确处理同各国的关系,或拒盟,或会盟,都从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出发,换来了郑国的和平发展。加之迁都新郑和整顿内部的重大举措,都对郑国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二十五次重大事件,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

郑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文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另一件事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个做蜡烛生意发了大财的“商人”,有人把他举荐给文公,文公没有重用。他在秦国做蜡烛生意,对秦国贡献很大,所以,和秦穆公关系很好。在晋秦结盟围攻郑国都城时,郑文公接受别人建议,请他去退秦师,烛之武原为商人,出于报君王释“商奴”之恩,用绳子缒于城外,见了围郑的秦穆公,陈述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秦穆公接受了烛之武的规劝,退兵返秦,解救了郑国。总之,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嬴得了郑国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发展,对郑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基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国后经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郑灵公(在位一年)、郑襄公(在位十八年)、郑悼公(在位二年)、郑成公(在位十四年)、郑嫠公(在位五年)、郑简公(在位三十六年)、郑定公(在位十六年)、郑献公(在位十三年)、郑声公(在位三十八年)、郑共公(在位三十年)、郑哀公(在位八年)、郑幽公(在位一年)、郑儒公(在位二十七年)、郑康公(在位二十一年)等十五位君王的治理,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毕竟又延续了二百四十多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周天子,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侯称霸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历郑国十四代二十三君的四百三十一年中,大小战争约一百四十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二百四十二年间就有九十多次,其中被伐四十二次,出兵伐别国三十一次,并灭掉了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侯国所救十一次,出兵救别国有二次。

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母亲生他时,梦见天使赠予兰花,因而得名曰“兰”。他的父亲郑文公接受郑厉公时期宫室内讧的教训,内忌思想严重,为防止重蹈公子内讧的覆辙,把群公子逐出国门。公子兰奔往晋国,后成了晋国将领。在随晋国伐郑时,因避开伐郑围城,受人称道。后来郑文公在周王、列国与国人舆论压力下,把公子兰接回了郑国。郑文公辞世后,公子兰继承君位,称郑穆公。公子兰刚即君位,就遇到秦穆公伐郑的大事,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途上,遇上侵略郑国的秦兵,把自己的十二头牛送给秦军,假说是郑君派他送牛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他便趁机向郑君急报秦军入侵的消息。郑君一面准备迎敌,一面派人游说。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被晋国借机打败,毁掉战车三百乘。

郑穆公即位之后,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为了本国的安全,也为了周王朝的利益,郑穆公不得不利用外交手段,时而服晋,时而屈楚,而晋、楚都决不让郑国被任何一国灭掉,这就换来了诸侯国多次救郑的局面。现在泰国郑氏后裔的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

郑子产为郑成公之少子,又名公孙侨,幼年仰慕周公为人风度,养成仁爱、忠诚、谦逊、敦厚的性格。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郑卿士后,从调整同各国的关系着手,以摆脱亲晋则楚伐、亲楚则晋伐的被动局面。他首先改善同东邻宋国的关系,又劝说郑简公亲自到晋国请和,然后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宋国的会盟,与周围诸侯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郑简公二十一年又派人赴晋报知与楚国修和的情况,得到晋国的谅解。而后又亲自陪简公赴楚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向楚国申明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立场,争取楚王的谅解。子产的睦邻政策,为郑国争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郑子产为相的数十年中,郑国基本无战事。郑子产逝世后不久,郑国就又被卷入了战争旋涡。

郑儒公是郑幽公的第二子,在位二十七年。此时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齐、楚、燕、秦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郑国几个要邑被晋国夺去,地盘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贡献的商民纷纷外流。而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夺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国都(新郑)受到威胁,至郑儒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被迫把国都又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加固长城(从今河南荥阳崔庙乡的王宗店至新密市的茶阉,共长四千三百二十米)以巩固西部边界后,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获得很多战利品。此后又誓师出击,夺取韩国负黍(今河南登封),八年以后(公元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今河南禹州),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在此关键时刻,楚国又伐郑,郑国失败。郑儒公为媚楚而杀相国驷子阳,引起国人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党徒弑郑儒公,立郑幽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君乙,即郑康公。

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二十一年。郑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郑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河南延津),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二十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积极参加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激郑国修渠功劳,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如明朝著名的航海外交家三宝太监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入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即皇帝位后,按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以郑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今郑氏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各民族中的郑氏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但与汉族郑氏的关系较为明显,即血缘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氏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著名明朝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氏,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⑴.土家族:

土家族郑氏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五百七十多万。族中的郑氏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五大姓,源于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氏。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朝,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四大姓,郑氏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氏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氏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氏有时又被称为陈氏。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氏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目前土家族中的郑氏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氏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⑵.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人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六个部落,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郑氏。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个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氏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史籍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⑶.瑶族:

瑶族郑氏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氏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⑷.京族:

京族郑氏人数较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一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三十一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氏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⑸.纳西族:

纳西族郑氏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⑹.哈尼族:

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一百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三十多个,郑氏便是其中之一。

⑺.裕固族:

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一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⑻.白族:

白族郑氏大多尊奉唐朝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氏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⑼.回族:

回族中的郑氏是皇帝的赐姓。明朝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年仅十二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十九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各支始祖

郑胜五、郑龙泉:世居姚江,七世孙龙泉,明末迁居上海县,为上海始祖。

郑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郑氏九世孙,宋庆历四年,入粤仕惠州路判,前迁居东莞县文顺乡,因其高祖葬于莆田崇仁里黄志善澳岭西山,号西山郑氏,故而袭称入粤西山郑氏。

郑 冀:南宋嘉泰间自青州迁石首六湖山麓。

郑 柱:宋元间自江西邑湘思后塘坞龙井边迁清上郑宅。

郑福一:

郑 平、郑 兴:三国时自河南迁居丹阳,复官居衢地,始迁祖:郑兴,元明之间卜居江邑连峰,为连峰郑氏始祖。

郑 极:淮安清河县人,宋嘉泰二年丞江山县,卒于仕所,子魏挺遂占籍焉,为淮裔郑氏始祖。

郑 璨、郑 笃、郑 邃、郑道乾、郑道三、郑道四、郑道六:世居山东,长子笃,宋初宦居浙江宁海高宅,始迁祖:郑邃,其子道乾、道三、道四、道六、于明中期迁居奉化新建。为奉化郑氏始祖。

郑 绩:浦江白麟溪郑氏始迁祖兑公之孙,宋政和二年自浦江迁东阳永寿乡上郭,娶妻郭氏,遂室于介溪而居,介溪蟠溪派始迁祖。

郑叔纯、郑 怡:始迁祖叔纯子怡,明初自莲池迁杜店,为义门分迁莲池后迁杜店郑氏始祖。

郑 宝:世居莆田,宋理宗宝裕四年授广东潮阳县令,升惠阳郡主、广州路命判,后卜居东莞县武山燕子窝濒海,度宗咸淳元年,复徙莞邑白沙。为香山古鹤界涌郑氏始祖。

郑全生、郑 宣:明洪武二十七年自福州连江县安德里迁信邑之福全,五世孙宣,明弘治间赘居永春。为桃源郑氏始祖。

郑祥能:是族世居湘潭,明中期徙居本邑洪家庄,复迁居邑之吴彦垅。为吴彦垅郑氏始祖。

郑 荣、郑 吝:号郑君,当事项籍,子富时,汉大司农,世居河南,至四十世孙吝,迁至建宁,吝曾孙南渡别业越州长桥以居。为稽南郑氏始祖。

郑敦仁、郑 虔:郑氏行越始祖虔第十二世孙,宋靖康中避居会稽长桥。为会稽郑氏始祖。

郑登高:字见远,行贤一,明景泰、弘治间人。

郑 富:南宋时迁居筠州,诸子分居米峰、东庄、高沙、城西、或新昌等地,为筠州郑氏始祖。

郑 痒:谱称过江始祖郑痒,西晋永嘉之乱时自中原迁居丹阳,为丹阳郑氏始祖。

郑 淮、郑 纶、郑 熙:始祖郑淮,始迁祖郑纶,淮公次子熙之子,南宋中期自浦阳白麟溪迁义乌,为义门郑氏始祖。

郑善果、郑中美:始祖郑善果,传十二世,自德安东冲迁武宁县大塘下,始迁祖郑中美,宋大观三年自武宁大塘下迁分宁县市桥东桐木街,越五世裔孙怀仁于元至元三年迁本邑泰平乡石岐。为郑氏大成始祖。

郑开其:明隆庆间由慈溪鸡浦迁鄞县段塘孔巷。贸西郑氏始祖。

郑 琬、郑应荫:遂安始祖自牖公第三子安临公之祖,官信州,居玉山,琬第五子骧,靖康中战死,始迁祖:郑应荫,骧五世孙,宋嘉定间宦闽中,致仕还乡,途经广丰之石楷梯,乐其山水而偕子卜居焉,及至宋元间,应荫曾孙必昌、元皓兄弟,移居邑之东,后称东里。东里郑氏始祖。

郑道昭、郑 解:仕北魏为兖州刺史,居河东,越八世,因相唐,徙居闽,暨阳郑族即本诸此,始迁祖:郑解,因十三世孙,宋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宋史本传谓之安州安睦人,谱称其孙名尚宋宗室郡马靖康中扈驾南渡,迁居诸暨。暨阳郑氏始祖。

郑 萧:浦江义门始祖绮公曾孙,南宋初自浦邑迁居暨阳北郭孝义乡。暨阳孝义郑氏始祖。

郑宗文、郑必清:居浦江县,四世祖必清迁至诸暨县北部。暨阳鸡山郑氏始祖。

郑 回、郑 宏、郑 伏:谱云一名润,行钦一,官至观察使,裔孙宏,五代时任福宁守,避乱徙居温州永嘉之南溪,始迁祖:郑伏、郑放、郑修,自永嘉徙至仙居,分为市桥、东溪、南溪三派。乐安郑氏始祖。

郑广拔、郑 狮、郑若云:世居荣阳,宋太祖朝官居安州,四世孙郑狮,官监察御吏,迁越州,徙居余姚,七世孙若云,绍兴中授职余姚,居家云柯乡。姚江云柯郑氏始祖。

郑 炳:宋学士解裔孙,官七封府尹,建炎初扈南迁,始由遂安迁居余姚县烛溪乡安阳里。姚江烛溪郑氏始祖。

郑 几:迁遂安始祖自牖第五子安椅公之八世孙,官奉国军节度使,靖康中扈驾南渡,居诸暨凤山里。凤山郑氏始祖。

郑 升:宋末自兴化府莆田县函头屯迁居潮阳深浦龟山麓。荥阳郑氏始祖。

郑清之、郑文炳:始祖郑清之,始迁祖郑文炳,南宋末自鄞县迁镇江谏壁。润东谏壁郑氏始祖。

郑 痒:三国时为吴车骑府长史,西晋永嘉元年迁居丹阳秣陵谱称之过江始祖。歙县郑氏始祖。

郑 桂:又称留思公,守代官缙云县令,因家焉。五云郑氏始祖。

郑 乘、郑怀德:字千七,世居吉安府吉水县小村,其孙怀德,字思法,元仁宗时至顺帝间人,生六子,六子行后迁居岳州府临湘江县,并为各派始迁之祖。岳州郑氏始祖。

郑凝道、郑 昂:迁歙始祖郑凝道,始迁祖郑昂,清初自归安县南阳村迁同邑之双林。双林郑氏始祖。

郑靖候:名字莫辨,生卒无考,迁由不详,始居蛟川灵绪乡择山之阳。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始祖。

郑光祖:行曾八,先世于南宋初迁居兰溪,其间源流失考,光祖生二子八孙,除长孙成一无传,余皆各自衍嗣为派。兰溪郑氏始祖。

郑平公:痒公长子字元先号自强仕吴为赞让将军吴太平元年封为征虏大将军亭长侯,新昌郡开国公,有诰命生于建安四年已卯正月十五日,卒于晋元康元年辛亥六月初一日。寿九十三有傅,葬信安城西三里嘉庆乡,娶夫人齐氏生子五:望;宠;琕;瑾;济。又娶夫人王氏。衢州常山郑氏始祖。

郑 憲:身世待考!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迁徙分布:

郑氏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郑氏人口约一千二百万左右,当今在大陆人口中排第二十三位,在台湾省是第十二位。郑氏分布在世界各地,以浙江、福建为多,二省郑氏约占全国郑氏人口的22%左右。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朝时十九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二十七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今河南开封朱仙镇古城村)。

1.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源于邴地(今山东费城)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2.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其后裔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荥阳,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荥阳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公元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今广武山),为践土君(嚣阳君)守祭郑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今河南荥阳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八百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荥阳。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荥阳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国人(今河南淮阳)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逝,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荥阳,逝世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荥阳,居大里村(今河南荥阳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荥阳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省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二十三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开封人(今河南开封),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逝世后谥号“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荥阳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荥阳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叫郑弘的,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逝世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汉明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汉明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部)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汉元和元年(公元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汉昭帝刘弗问明情况后,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郑弘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出任信安县令,逝世后葬于信安西门外。郑庠长子郑平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今江西九江)。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今福建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逝世后葬在福建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祭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今福建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其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便是此支的后裔。

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清朝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4.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五十八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省者甚众。

唐朝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逝世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邽、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荥阳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绪领兵五千、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虔州(今江西赣州)、攻陷汀州(今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均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由于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福建永春)、沙县(今福建三明沙县)返回中原,沿途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现福建泉州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郑可远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郑可远守南安郡桃林场(今福建永春)。郑可远年老后隐居于吴田。

宋真宗时有郑氏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郑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郑可远公,其父为荥阳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逝世于陇州郡舍,其子郑启昌、郑可远、郑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郑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朝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省郑家军曾于崇祯皇帝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时,逝世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郑轮任龙南县令时,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朝有个郑铨是位著名学者。新建(今江西南昌)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



5.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江苏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荥阳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郑平公之后裔。郑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郑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荥阳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朝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郑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朝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朝末期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朝末期有名的杂家。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6.郑氏部分始迁记录:

一世祖郑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建都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

三世叔祖共叔段,郑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十五世祖郑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郑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郑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郑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郑奇公即郑州荥阳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郑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郑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郑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郑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郑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郑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宠、碑、瑛、济。

四十世祖郑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郑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郑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郑碑,后为衢、婺诸郑祖。

郑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郑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郑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郑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郑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郑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郑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郑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郑璜、郑琰、郑球、郑玑四祖,乃郑衡公之子,郑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郑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郑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郑兰之,居平川。

郑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郑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郑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郑蕙之、郑兰之、郑晖之、郑忻之、郑林之,为同胞兄弟,郑昭公曾孙。

四十四世祖郑诰,即江州(今江西南昌、九江、武昌一带)晋安第十房郑。

郑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郑藏,郑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泽,郑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襄,郑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郑裳,郑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郑袭,郑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郑潜,郑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郑露公之后者

五十七世祖郑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郑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郑挥,迁东京。

郑活,迁淮西。

郑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六十四世祖

郑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郑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郑宗斐,迁福州。

郑仲宣,迁仙游。

六十五世祖郑介卿,迁仙游,郑科升、郑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郑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远安)。

郑伯可,迁龙溪。

郑伯舆,迁潮州。

郑季膺,迁潮州。

(乙)属于郑庄公之后者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郑方逊,迁福州竹演。

郑方迓,迁永嘉德化。郑迥、郑逊、郑迓,郑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郑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郑岑,与从弟郑袭礼、郑袭义同迁鄂州(今湖北武昌)。

郑邵,迁仙游。

七十世祖郑萧,迁潮州。

郑中之,迁潮州。

七十世祖郑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郑淑公之后者

七十二世祖郑天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待考。



7.迁入港、台、澳: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统计,全台湾省约郑氏人口排全省第十二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省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三十两万余人,至今的人口则应在五十万左右。台湾省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均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氏都是我国郑氏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省地区的郑氏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十二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香港郑氏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氏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氏宗亲总会和郑氏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氏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媓、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郑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氏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家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氏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氏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氏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氏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氏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8.移居海外:

海外郑氏,其分布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主,印尼,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次之,另外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从影响上看,海外郑氏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至于在朝鲜,尽管有不少人以郑为姓,但除真正的华裔郑氏以外,渊源大多还是朝鲜族的郑氏,我们且不可一概地混淆在一起。

东南亚俗称“南洋”,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海外郑氏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今的分布也极为广泛。在菲律宾,全国有许多郑氏宗亲团体,并在1940年成立了菲律宾荥阳郑氏宗亲会。另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年幼时随家人移居菲律宾,后经营商业、银行业、企业,都获得极大成功,是当地著名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

泰国是当代海外郑氏人另一个聚居中心,仅宗亲会就有一百五十余个之多,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宗亲总会。

马来西亚郑氏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柔南荥阳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荥阳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荥阳堂郑氏公会成立于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氏知名较早,在当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郑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氏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氏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氏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十世孙郑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变成是日寇中的一员。

韩国郑氏的人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氏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湜,是韩国国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氏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氏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荥阳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氏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氏人还成立了美国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二百五十余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氏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氏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郑氏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氏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分布:

⑴.华北、东北地区

郑氏在北京各姓氏中居第二十二位,在辽宁居三十一位,是华北、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氏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郑氏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0.567%,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氏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氏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氏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氏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氏人迁时间较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氏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朝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朝太仆少卿郑本、元朝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氏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氏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氏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氏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朝宰相郑愔、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朝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朝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郑氏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氏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氏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氏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氏人显著增加。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氏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朝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朝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在明朝时已有郑氏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朝以后开始有郑氏人居住,其中大定人(今辽宁喀拉沁旗)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朝,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氏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朝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氏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氏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氏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源于朝鲜族的郑氏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源于郑氏的知名人物。

⑵.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氏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人口普查资料,郑氏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三十六位,在福建位居第十三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氏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氏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氏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氏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氏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氏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氏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氏,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氏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朝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朝的郑樵是莆田人,明朝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氏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四十四个自然村中,共有郑氏人口一万二千余人;晋江有郑氏一万余人,福州六万余人,福清十三万余人,长乐七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氏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据人口普查抽样调查,郑氏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氏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十三位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氏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氏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氏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氏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朝,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朝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氏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氏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氏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朝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朝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朝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朝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朝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氏两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氏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氏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氏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氏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氏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氏名人,主要有宋朝太尉苏州人郑戬、吏部侍郎徐州人郑望之、明朝抗清英雄江都人郑为虹、清朝画家兴化人郑板桥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江阴人郑觐文、海洋学家吴县人郑重、物理学家武进入郑一善、畜牧学家太仓人郑正留、医学家靖江人郑思竞、林学家徐州人郑万钧等。至于当代郑氏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氏一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氏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氏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氏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氏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氏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氏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氏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氏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氏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氏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朝盐铁督监宣州人郑昌、元朝奉义大夫徽州人郑玉、明朝剧作家池州人郑之珍、礼部郎中歙县人郑居贞、刑部尚书池州人郑三俊、漳国公合肥人郑亨、名将凤阳人郑遇春、清朝画家徽州人郑旻、科学家徽州人郑复光、学者泾县人郑相如等。

上海郑氏人迁较晚,早期郑氏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朝嘉定郑氏、清朝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氏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据统计,郑氏占总人口数的0.634%。

⑶.华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六省,是郑氏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氏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氏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十六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氏的发源地和宋朝以前郑氏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氏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氏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国、陈国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氏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氏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河南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荥阳郡开封郑氏,成为郑氏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中心的郑氏人活动在今开封;荥阳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氏望族,荥阳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氏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氏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河南商丘)、许州(今河南许昌)、南阳、汝南、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氏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氏分布的中心。至于郑氏名人,宋朝以前的河南郑氏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氏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氏人都出在这里。

宋朝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氏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氏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氏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朝,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朝,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现代罗山人郑远来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荥阳市郑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二十二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荥阳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氏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氏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时,郑氏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氏大抵于宋朝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氏,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氏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以后、郑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氏名人有唐朝节度使广州人郑愚、宋朝理学家潮阳人郑南升、明朝按察使海阳人郑安、清朝直隶总督揭阳人郑大进、实业家中山人郑观应等,当代则有电影表演艺术家潮阳人郑正秋等。

湖北郑氏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氏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朝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朝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黄陂人郑结、良吏广济人郑达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朝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氏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氏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朝以前。至宋朝时,源于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朝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源于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朝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氏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氏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氏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氏人知名于世。明朝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頀之弟郑韺则以孝义知名。清朝的郑献甫源于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氏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氏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氏则是从广东郑氏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氏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氏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⑷.华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氏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氏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氏的人数分别位于第二十六和三十六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氏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氏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氏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氏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朝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氏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勉县人郑子真、名臣咸阳人郑宽中、金朝宁州知府富县人郑建充、明朝山西右布政使彬县人郑国昌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氏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氏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氏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源于荥阳郑氏、是荥阳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郑氏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南川人郑洪流、医学家达县人郑铃才、书法家富顺人郑诵先等等。

贵州郑氏相传主要源于荥阳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朝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绩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氏的重要祖先之一。至明清时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郑氏人迁居贵州,进一步扩大了郑氏人在当地的队伍。明朝时,思南人郑安民是位安民保境的杰出人物,被赠与四晶官衔。至清朝,遵义人郑珍则是一位著名文字学家。近代以后,生活在正安等地的郑氏人获得了较大发展,仅正安一县就有郑氏五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强,在当地拥有较大影响。

云南郑氏最早与相州人(今河南安阳)郑回担任泸县令并出任南诏执政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大长和国,使郑氏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发展。如今的云南郑氏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分布在昆明、宝山、陆良等地,并有原保山边防区政委保山人郑刚、民革中央委员陆良人郑祖志等人知名于世。

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的郑氏人,除上述各省以外,又在甘肃、青海等省以及宁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如在甘肃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荥阳郑氏的郑涛一支迁居陇西,谱称“西祖郑氏”,后裔也一直在当地发展繁衍。

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支这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汉宣帝提升他当了大司马。后来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封他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孝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书带堂:资料有待补充。

复训堂:资料有待补充。

立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翼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著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奠邑堂:资料有待补充。

注释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七松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度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耕堂:资料有待补充。

宏宣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通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春堂:资料有待补充。

流光堂:资料有待补充。

约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书种堂:资料有待补充。

复训堂:资料有待补充。

松茂堂:资料有待补充。

裕昆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贻清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书带堂:资料有待补充。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文献:

1.介绍:

郑氏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氏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氏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氏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氏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五十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氏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氏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氏家谱,明朝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朝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朝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十四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氏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氏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朝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朝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三十余卷,少者仅一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氏家谱的不同特点。



2.家谱: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岡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蘭芳等纂修,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达江谿东郑氏族谱五卷,(民国)邓长锦、陈占荣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清)郑凤超编辑,南明隆武年间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不详,(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明)郑芝龙修,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郑鹏程手抄本翻印油。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民国)郑士华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郑铭孙校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缺第七~十卷)。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两卷,世谱一卷,贞饰录一卷,(清)郑匡矩纂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续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木。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树森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5年)锡类堂刻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谿郑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姚江郑氏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谿郑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郑宝瑞、郑最慎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一卷,(民国)张家腰、杨声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湖州双林义门郑氏家乘不分卷,(清)郑训慈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纂民国时期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郑氏支乘不分卷,(民国)郑坤扬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孔安堂祠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雷峰郑氏宗谱四卷,(清)郑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重修宗谱三卷,(清)郑本俊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宗谱三卷,(清)郑玉炎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书带草韦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稽剡郑氏总五房宗谱六卷,(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清)郑春茂主修,郑恒生、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仅存一卷)。

浙江兰谿郑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永昌区杨塘乡。

浙江兰谿后郑荣阳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和平乡。

浙江浦江浦阳郑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浙江谿溪县白沙乡陶宅(有九部)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清)郑咎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三川乡东横村。

浙江缙云五云谿淤郑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云和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能不分卷,(明)郑民瞻编,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手写本两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清)郑文然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不详,(清)郑维隆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详,(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两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民国)郑伯俊、郑泽源等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玉麟等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民国)郑重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民国)郑植昌修,郑裕孚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郑由三、郑南山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德耆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仅存三册)。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家清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翼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一卷,(民国)郑万瞻、郑昌思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秣归县龙口区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氏历代族谱不详,(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民国)郑光中、郑恺瑞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泸县石印本两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两卷,(民国)郑中武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不详,(民国)李士厚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明)郑荣敬、郑存经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荣阳郑氏统宗谱不分卷,(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清)郑溱梁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谱牒九卷,(清)郑家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收藏在美国(缺第七卷)。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郑氏传家簿,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郑氏宗谱六卷,(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郑氏族谱一卷,郑午楼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潮阳县博物馆。

安徽屯溪郑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郑模金等修,民国二十年霞峰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屯溪桐西郑氏宗谱,(民国)郑定宗等修,民国二年松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缙云五云郑氏今人总集,(现代)郑宝贵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清)郑成兴等修,清咸丰十年荥阳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通谱郑氏人物志,(现代)王汝亮、郑维国撰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密郑氏族谱,(民国)郑逢年等修,民国六年带草堂写本复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纂修,康熙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清)郑若兰纂修,同治十一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清)郑课、郑彝生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缺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清)郑生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纂修,民国四年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臬郑氏族谱十四卷,(民国)郑承霖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臬郑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郑承霖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大统宗谱,(民国)郑炳泉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灌浦郑氏人物傅,(清)佚名纂修,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慈邑灌浦郑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郑养元纂修,咸丰年间复训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南湖郑氏大宗谱,(清)郑时敏纂修,手抄本五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族谱,(清)郑惠元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莆城郑氏宗谱,(清)郑玉麟纂修,同治九年莆城郑氏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宗谱,(民国)郑建宣等续修,民国三十五年荣阳堂铅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连峰郑氏宗谱五卷,(民国)郑石根辑,民国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连峰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第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续修连峰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连峰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江阴郑氏世美宗谱,(清)郑绍扬纂修,清光绪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八卷、第十二~十五卷、第十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江阴郑氏世美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八~十二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江阴郑氏世美宗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七~三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淮裔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山淮裔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武山郑氏家谱不分卷,郑言绍纂修,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奉化重修新建郑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郑光玖等修辑,清同治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东阳介溪蟠溪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东阳介溪蟠溪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东阳鹿峰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香山古鹤界涌郑氏房谱九卷,(清)郑文铎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广东沙基岭南日报新闻印字馆铅印本九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华拱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桃源郑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汽船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桃源郑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一卷,(民国)李士厚撰,民国二十六年云南中正书局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剡县稽剡郑氏总五宗谱六卷,(清)郑锡震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江郑氏旌义编一卷,(明)郑楷纂,明万历三十一年书种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清)郑隆锦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十三~十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清)郑兴奎纂修,清光绪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上册、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清)郑彦坚纂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八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清)郑彦坚纂修,清光绪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清)郑乐永纂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白麟溪义门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仁公祭簿一卷,(清)郑兴恺等纂修,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礼七十二公祭簿一卷,(清)郑兴恺辑,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氏廿一公祭簿一卷,(清)郑定淮等辑,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虔公薛公祭簿不分卷,(清)郑隆众辑,清同治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仙华郑氏家谱一卷,(清)郑必进等纂修,清同治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仙华郑氏家谱三卷,(清)郑祖超纂修,清同治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仙华郑氏家谱三卷,(清)郑祖禄纂修,清光绪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仙华郑氏家谱三卷,(清)郑祖顺等主修,清光绪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氏家仪不分卷,(民国)郑泳纂,民国十一年收种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浦阳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等辑,民国四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三十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须江山头郑氏世谱十卷,(民国)郑正纲纂修,民国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七~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吴彦垅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汤溪郑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民国)郑增寿纂修,民国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汤溪塘头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遂安郑氏宗谱,(清)郑兆烈等辑,清嘉庆五年约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遂安川南郑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郑文标纂修,民国十一年流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五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遂安川南郑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流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遂安川南郑氏宗谱,(清)郑谦主修,清乾隆四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第十四~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遂安川南郑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郑德玉、郑士田辑,清光绪十二年流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十三卷、第十五~二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开化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一年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殷湾郑氏支谱两卷,(民国)郑世潢纂修,民国三年怀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殷湾郑氏支谱两卷,(民国)郑世潢纂修,民国三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天封里郑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烈承等纂修,民国八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章溪郑氏宗谱八卷 (民国)周槿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宏宣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嵊县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嵊县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留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会稽稽南郑氏宗谱六卷,(清)郑文兰纂修,清乾隆四十年德遗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会稽稽南郑氏宗谱六卷,(清)郑文琪纂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德遗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会稽稽南郑氏宗谱六卷,(清)郑文琪纂修,清咸丰七年德遗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明万历二十一年修,抄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乌义门郑氏宗谱五卷,(清)郑景昆纂修,清道光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乌义门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宁郑氏大成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慈溪赭山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贸县贸西郑氏宗谱一卷,(民国)郑友杰纂修,民国十年修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丰东里郑氏家谱不分卷,(清)郑绍英等修辑,清乾隆五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丰东里八里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荣阳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荣阳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晋郑氏族谱八卷,(民国)郑凌霄纂修,民国十九年铅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孝义郑氏宗谱六卷,(清)郑和凤辑,清光绪十八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孝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孝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鸡山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鸡山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乐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五卷、第十二卷、第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乐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十八卷上册、第二十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乐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乐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三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乐安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余姚姚江云柯郑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郑援秦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辑,清宣统三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清)郑树森等续修,清道光十九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诸暨凤山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年七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诸暨凤山郑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七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潮阳荣阳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润痒纂修,民国年间笃敬堂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润州润东谏壁郑氏重修族谱四卷,(清)郑泰年修,蒋茂柚辑,清光绪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萧山郑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缙云五云郑氏留思祠知本常谱两卷,民国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临湘郑氏宗谱,(清)郑乔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注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临湘邱园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八卷、第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归安双林郑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郑坤飓辑,民国十八年孔安堂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镇海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郑传澜辑,清光绪七年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荥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荥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风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主修十一派显仁,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少第三卷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辈排行: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氏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朝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朝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荥阳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五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氏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氏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氏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氏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氏人都集中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氏人就无法编入,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氏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

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网洲派郑氏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省等地,则分别使用:“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等。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郑氏一支字辈:原序:“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续序:“祖武積厚有余庆金玉乐”。

湖南资阳郑氏德堂木字辈:原序:“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序:“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顺堂郑氏字辈:“憲少爱卿(一世至四世以为名派)”,五世以下序:“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啟永和声”。

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安徽宿县郑氏一支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好愿望,在郑氏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批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4 16: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