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5-7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22-5-16 16:36 编辑
二、农村生产队的消失
1981年底,石潭公社书记在大会议室传达省地县三级文件精神,决定全面施行凤阳县小岗村式的“包产到户”新政策:将原属于集体的山场、田地按人头承包给农户生产,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石潭8组处于村子后面的后头山脚下,三条巷弄(后山巷、下山路、米沙坑)里共计25户100多农业人口。此时,生产队长吴和金(家住后山巷高台上)已改称8组组长,他再也不必象过去18年那样大清早起来吹着哨子、亮起嗓子大叫:谁谁出工抬石头、谁谁后山去施肥、谁谁几个妇女完成除草任务。。。。。。现在包产到户“各顾各”,吴和金内心开始失落了。
生产队队屋(队部)在两条巷弄口的中间,它很早是吴姓宗族的分祠。三间三进,规模甚至赶上了村中明朝修建的叙伦堂。传说旧时”后山巷”弄里一吴氏后生,出身贫贱但发奋苦读,赴京城中了进士,时人成为吴名贤.吴名贤留在宫中当了太子太傅,教授太子功课使其日渐长进,颇得皇上器重,授赐珍珠衫一件,那年吴名贤回歙南探视老母,行至芜湖江边不料风雨大作,不慎染了风寒客死他乡。芜湖人为了将当朝身名显赫的“太子太傅”据为己有,提早备下十口棺木让歙县吴氏族人挑选,而且芜湖当地人一夜之间全改为吴姓这(这便是芜湖一夜吴),待石潭的吴氏族人赶到芜湖时,迎来的只是内置珍珠杉的一具空棺木,因此新宅祠堂的吴氏宗族开始颓败。。。。。显而易见,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我在外求学期间,曾多次翻阅县志和有关吴氏宗谱,根本没有此人的史料记载。因此,这个传说只能看作吴氏先祖为勉励后人刻苦发奋,求取功名的一种理想的体现罢了。
可是祠堂的二、三进早已倒塌,生产队把它们分别用作养猪场、打豆坦。这第一进就是生产队门面,里面堆满了农业生产使用的水泵、水管、破旧手扶拖拉机、炒茶机具、树木等等,拥挤不堪。只有前部左边靠墙处放置了一张陈旧的八仙桌两把断了背的椅子,以及七八条破长条板凳,墙壁上的毛主席画像和两旁“狠抓斗私批修”“反击右倾翻案风”标语倒还清晰醒目。这是原先生产队干部(队长队副、会计、出纳、监察、妇女队长、民兵连长)开会议事的场所,也是一些落后社员、违法分子的请罪反思之地。队长吴和金心想,包产到户了,生产队撤消了,俺当了18年8队队长,带领大伙干革命促生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哇,于是就将队屋里的物件一件件地往自家搬。其他干部见了不甘示弱,连砍下未干的树木、那七八条破长条板凳也被搬得一干二净了。
而生产队的山场、田地分包完成后,生养了三个儿子的吴连席看中了队屋第三进的打豆坦,托人写了申请,待批下来后建造了一幢2层楼房。第二进的养猪场接着拍卖给了当时不欠生产队工分的三家农户。至此,“生产队”这个名词退出了历史舞台。(作者 吴秋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