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七、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
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四十八、其他
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
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
----------------------------------------------------------------------
----------
1.倒顺法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2.制谜法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3.易词法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4.同出法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5.连环法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 “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6.落帘法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7.卷帘法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8.脱靴法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9.婉曲法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10.同划法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