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3-6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86,默默无闻的古老村庄变成闻名全国的摄影基地
新安江山水画廊很出名,我的家乡石潭古村就属于山水画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处于新安江上游昌源河与华源河的交汇处,昌源河水奔流不息进入美丽的新安江。
古老民居——别具一格、古朴典雅
走进石潭古村,首先映入眼腈的是古居鳞次,白墙黛瓦,目不暇接。民居、祠堂、庙宇、楼台楼阁建筑群蔚为壮观。
石潭至今还保存着宋代大儒吴用清之子吴启之墓,别小看这区区古墓,他的长子吴延硕自歙迁居宣城,其后世又迁居肥东六家畈,形成皖北的著名“肥东六家畈吴氏”.而其弟吴唯就近南迁石潭村。兄弟自北宋未年从富饶村(岩寺塔下)分迁后,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近800余年了.
座落村庄正街并排而立的“叙伦堂”和“春晖堂”系我们吴氏兄弟祠,是明代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叙伦堂,雄伟高大、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它始建于明朝嘉靖甲寅年(1554年),门面阔16米、进深38米,前后有三进两天井。整体建筑砖墙围护,梁柱皆巨木,有24根粗大银杏通天柱矗立于天井四周。大小木梁共有100根,,故有又名“百梁厅”。特别是那“百子闹元宵”、“八仙过海”的精湛木雕栩栩如生,迷倒了四方艺人,被称为稀世珍宝!遗憾的是当时定的文物保护级别较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之管理不善,任其风雨侵蚀,祠堂内倒塌大片,令人扼腕!经过两年的筹备和募集,目前村民己自发集资近10万元,县里也很支持,下拔了几万元,石潭两座古祠叙伦堂、春晖堂于去年10月初动工翻修,几位组织者都是全力以赴,不为名不为利!这是以10万计的石潭吴氏后代的大事!组织者之一的深圳老乡吴善槐先生尤其令人钦佩!
石潭古村还有风厅、五间厅、继生厅、嘉乐厅等一座座亭阁式建筑飞檐翘角、突兀别致。门楼、门框、漏窗的砖木石刻保留地更加完好。水巾庙、关爷庙、五圣祠、真武庙也得到了保护。
我的家乡石潭古村落置高地面流水、依山傍水而建。大圣岭地势高爽坚守村头,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百步阶梯步步高升,有仰观山色俯听泉水之乐。当你沿坡而上,沿途观景,村间路旁,大街小巷清一色的石板路面。小桥流水,鱼跃虾舞,鸡鸣蛙声融山光水色与层楼叠院为一体,参差掩映风韵别致。当你不知不觉登上高坡时,登高俯瞰,石潭古村风光尽收眼底。上了"毛岭头",古村水口点缀的一些古树绿郁葱葱、古藤缠绕,形似孔雀开屏的千年古樟树被称为“孔雀樟”把守住古村水口,展翅献瑞,迎送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宾客和摄影爱好者。
摄影基地——江南独有、闻名全国
在石潭村,任意从哪个方向沿石板路上山,步步成景、处处入画。每到春暖花开之时,映山红、桃花、梨花、油菜花开满山坡。尤其是那油菜花的金黄色从山的这端铺开去,直达山那端的山脚,一畦畦、一垄垄,幻化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铺漫到每一个角落,花枝招展、轻风摇曳、蝶飞峰舞,令人心旷神怡!石潭四周山上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倚山而立,掩映在油菜的万花丛中,黄色为主、黑白相间。看其景,好象酒未饮到十分、花恰似含苞待放的韵味。漫步石潭的山坡,清晨云山雾海,村庄疑是在白云之上;若遇雨过天晴,更是云雾缭绕,山景如画。
早在1989年春节,浙江省临安市摄影协会为了拍摄《风土人情》系列片寻梦到徽州,他们拍摄的石潭古村风光片一鸣惊人,赢得了全国各地摄影家的青睐。从此,石潭村成了摄影家的天堂。一年四季,摄影爱好者从不间断,特别是江浙沪粤闽的摄影家纷至沓来,香港也墓名来了一批人。他们抢拍镜头,创造杰作。由此石潭古村被摄影界的有识之士誉为“摄影基地”,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洞天,是产生亚洲摄影“大奖”的福地。
在2005年8月间,古老的石潭村引来了国务院“中国风情摄制组”一行7人前来拍摄,其古老乡村的房屋、水埠头、祠堂等被引起了重视。尤其喜人的是,2007年3月21日(春分日)晚7点的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春分春花开,春耕备耕忙。安徽歙县石潭村的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摄影旅游者纷纷前来。
从此,石潭古村走向了全国!
石潭古村不仅风光秀丽,土特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年产量千余担的贡菊、品种繁多的优质茶叶早就闻名四方。湖山(五月山)的银杏,柿木太的柿子,村头村的板栗,阳川的笋干令游客呱呱叫好!
石潭,一个美丽的古村落,一个新兴的摄影地。人们应该珍视她、保护她,在上级政府领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安江山水画廊系列中的一颗瑰宝!作为家乡人,我深感自豪。
安徽歙县霞坑学校 吴秋虎 2009,3,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