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3-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祠堂、竖牌坊、建书院
“徽派建筑成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朝中叶之后,徽商崛起,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说,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地劳动创造,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颇具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据了解,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雄村的竹山书院,便深深地印上了徽州商人独特的思想印记。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徽商,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读书入仕”的欲望在他们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于是,称富宇内、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在弥留人间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