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刘萍为维护权益含恨“发帖10万”,而这些被掩埋在水帖之下的呼声与呐喊无一不在暗示:缺乏法定的、有效的民声渠道和政民互动平台,公众呼声只能在公共空间被一片喧嚣稀释于无声,或者被更大的杂音遮盖至无形
一科长网上发帖伸冤五年终获国家赔偿
江苏盐城阜宁县城管局市容环卫科科长刘萍被阜宁检察院以监视居住名义对其非法拘禁,被关5个月,然后上访5年,发帖10万,最后终于在今年的11月10日讨回公道,获得国家赔偿金。对于自己的“胜利”,刘萍首先感谢的是网络,庆幸自己学会了上网。(11月13日《南方都市报》)
“官员上网”正在成为主流,成为媒体追随的噱头。当然,一切突破传统、与网络搭界的都足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风尚。而正当人们沐浴在各级官员在线交流的新鲜感和幸福中时,没人会相信,一个公职人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冤案,他已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含恨“发帖10万”。从数量上来讲,刘萍是中国发帖最多的基层官员之一,只是,他的发帖不是试水行政,而是被迫维权。被正名之后,刘萍首先感谢的是网络,是的,如果没有网络,或许他现在仍然在私设的公堂内承受皮鞭的抽打,如果没有网络,他投递出去的诉状或许至今都如泥牛入海。但笔者认为,刘萍更应该佩服的是自己的毅力与执着,用10万个网络帖文为自己讨回的公道,网络的力量已在此被一串庞大的数据消解,舆论的张力已表现得并不生动与乐观。可以设想,如果他发布到第10万个帖才获得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那么,在此之前发布的99999个帖,它们的意义何在?在沉溺于围观与棒喝的公共网络空间,诸如此类的悲剧每天都在刷新着人们的兴奋值,真正因为舆论造势而迅速得到解决的事件寥寥无几,而这些被掩埋在水帖之下的呼声与呐喊无一不在暗示:缺乏法定的、有效的民声渠道和政民互动平台,公众呼声只能在公共空间被一片喧嚣稀释于无声,或者被一个更大的杂音遮盖至无形。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之后,中国电子政务风华正茂,政府网站建设正步入一个热火朝天的轨道,各地政府网站竞相开通“省长信箱”、“书记信箱”、“市长信箱”的消息一时不绝于耳。同时,网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让“花瓶信箱”的消息不时浮出水面。建设而不管理,规范而不执行,让政府网站这样一个极佳的政民沟通平台陷入尴尬的境地,传统的行政诟病驾驭着现代的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网络牌坊,严重地打击了网民的信心。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具备刘萍一样的毅力与耐心,一名公职人员尚且被一场冤案被逼向无边的网络申诉,那普通平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如何让公众对电子政府重拾信心,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获得尊严?立足政府网站拓宽民声渠道刻不容缓。利用便捷迅速的网络渠道吸纳民声,并对公众意见能够正确甑别和有效执行,将公权力的运行路径置于阳光之下随时接受监督,这样才能约束公权力任意扩张的势力范围,才是对网络政治的正确图解,对培养公民发声的自信和提高政府形象都具有双重功效。如果在官员频频上网交流、政府网站风生水起的背景下,把试图申诉的公民都锻炼成刘萍一样的“网络发帖高手”,这不能不说是电子政务的悲哀。
文章作者:唐潮
责任编辑:李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