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与扬州,两个从地域上来说毫不相干的地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扬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的历史源远流长。扬州是中国古代的九个州之一,隋唐时期发展至极盛,当时全国有“扬一益二”之说,那时的扬州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扬州的繁荣是得益于交通(主要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水运),自唐朝以后,扬州日益衰落,主要原因是几次战乱的影响!如金人的入侵宋朝,以及大家众所周知的清灭明时的“扬州十日”,几乎每一次都是彻底的屠城。其间扬州城重建了几次,元气大伤。而在清朝,由于盐运和漕运的缘故,扬州又重新崛起,成为繁华的大都市。清末民初,战乱+盐漕运的没落+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直接导致了扬州最后的衰落……,一直影响至今。
从唐代中叶起,徽州领有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也大致与上面所说范围相当。徽州历来由于其山水秀丽、文风盛行、古迹众多、民风淳朴而蜚声海内外,更是以徽商而闻名于天下,与同时期的山西商人,也就是晋商并称我国两大商业壁垒。徽商经营最成功的是当铺和官盐,而其中盐业更是徽商得以发家致富的重要行业。正是盐业,把扬州和徽州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歙县棠樾人鲍志道、鲍漱芳父子,是扬州徽商中的巨头,先后担任两淮盐运使的美差。闻名于世的棠樾牌坊群就是鲍氏家族的牌坊。
歙县岑山渡程氏清代前期产生过数名两淮盐务总商,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与扬州、淮安等地。程庭自祖父辈就已侨寓扬州。
歙县雄村曹家清代出过两位尚书:曹文埴和曹振镛,曹文埴父亲为扬州巨商,后来隐退歙县,文埴的一个哥哥在扬州继承父业继续从事盐业经营。其子曹振镛为乾、嘉、道三朝元老。全盛时期,曹家在淮安、扬州一带都有庞大的产业。,是清代两淮八大盐务总商之一。
祁门籍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以盐业发家成巨富,定居扬州。兄弟同为诗人、学者、收藏家,时称“扬州二马”。四方名流如全祖望、郑燮、金农等均曾在其家里吟诗作画。马曰琯曾建崇雅书院,后改称梅花书院,今址忧存。
歙县谭渡黄氏,在清代两淮盐务全盛时期,以正、以祚两族,在淮扬一带从事盐业,富甲大江南北,《扬州画舫录》中也记载过所谓的黄氏“四大元宝”的生平事迹。
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江主席……如此等等,实在举不胜举。
明清两朝的三百多年是徽商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那时也是扬州繁华昌盛的时期。
清代两淮的八大盐务总商中,徽州歙县人通常总占到四名左右。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接见了八大盐业巨商,其中一半是徽州人。
而晚清时期,徽商逐渐从各地消失,徽州也由此走向了衰落。与此同时,扬州也走向了其历史发展最低谷。
徽州的极盛和衰落,都与扬州的盛衰有着惊人的一致。
扬州可以说是徽商的“殖民地”,徽州府的汪、程、江、洪、潘、郑、黄和许等大姓,扬州无一不有。
扬州至今还有以前徽商聚集区:扬州河下,南河下和北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