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重视山区茶、菊、桑经济农业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进程,市县镇的规模日益扩大,徽州不仅老的中心区域如休屯、岩寺、歙周边的平畈地区几乎无田地可耕,就连主公道边的乡镇平地也被住宅及开发商占领,如在三十年前杭徽公路边的北岸、霞坑、三阳这些乡镇边的农田几乎看不到几亩了。随之而来的是山区村庄居民迁外,向乡镇和县市进居,许多山区小村庄成为空心村、老人村,这势必造成上千年徽州的主要的农业经济茶、菊、桑这些产业要退出徽州的历史。为此珍惜和保护好徽州最后的一块农业资源,就象保护古民居一样重要了
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是徽州农民上千年的经济命脉,又是徽商的资源基地,不仅产生了黄山毛峰、祁红、大方,贡菊这些国际品牌,也曾是徽州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如曾经茶叶产量全第一的歙县财政主要来源于茶。如果茶、菊、桑等山区农业经济不断萎缩和消亡,不仅农民赖以为生饭碗没有了,可能到时县乡财政也难以为继了,靠卖地、房地产终非长久之计。
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是上千年徽州农民摸索、实践得来成熟的并成规模的宝贵的经济文化遗产,茶、菊、桑从种植、加工、保管、运销不仅技术性强,形成这条产业链很不容易,如
要保护好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首先要保护要这些山区农业基地,政策上要把这些土地的属有权法定给农民,千万不要被一些所谓的开发商、外资染指,十多年前云南、海南的一些胶林土地被一些所谓的投资者以极低价格贱卖,已成熟的胶林、森林被砍划去种什么速生纸林,结果一些以万计的农民成为失地失业者,这样的教训一定要记住,不要在徽州发生,宁可暂时荒芜。也不要被某些领导一热,今年种核桃明年种油茶,后年又去种竹子,把我们传统的茶、桑、菊种好,成规模,成名牌!
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的发展,除了山区土地资源和气候基础外,徽州山区农民经千年传统和一代一代口传手教的以几十万计的农业技工,更是珍贵的生产力和基础之基础,我们徽州的山区兄弟姐妹,几乎人人可种茶、制茶,人人可植菊烘菊,人人可种桑养蚕!这是了不得的技术遗产,了不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一旦他们离开这个行业,技术就失传了,再恢复就来不及了!现在从事这些农技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此下去再过二三代则就失传了!
近三十年来打工经济成为各地农民的主要收入,其实打工经济命运操纵在人家手里、操纵在外商手里,无可否认,这些年来打工者也争了一些财产,但大多仅糊口而已。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落实,打工未必优于务农,今年回乡听几位地道农民乡友介绍,由于花价、茶价的企高,仅几亩山地一家收入有二三万之多,这比外出打工一个月几百元强多了!所以许多农民虽然外出打工,但仍不放弃土地,这实在是高明之取。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深山区,这几年村村通公路、通电、通邮大大方便了农民,但由于山区学校的撒消、山上农民找对象难等原因,移民下山成为趋势,这是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保住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会成为政府、社会的一大难题
另外徽州的茶、菊、桑等山区经济的发展又是保住徽州青山绿水的最主要手段,茶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茶、菊、桑对山地的水土保持有极重要的作用,好在我们的先民不象中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如三峡山区、贵州,及大别山区一些山民靠种粮为生,结果这些地区生态被破坏了,如今仍是极贫困地区
同样,徽州的茶、菊、桑山区经济也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