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使员工更快乐?如果他是51%给自己干,其余的给别人干,那么他最快乐。
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为自己干”,中国有句话:“要想知道,打个颠倒。”我小时候打零活,不敢和主人家一起吃饭。主人说:“你就在这里吃吧。”于是,受到尊重的那种感觉,仿佛一股暖流通遍全身。之后到了单位,我特别希望得到领导的关心、重视。现在反过来想想,我们的员工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的许多理念,全是体会出来的,不是背会的。
有些走上管理层的干部,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或者缺乏“打个颠倒”的认识,其所作所为,经常使员工不痛快。
给别人干,稍有不顺,往往牢骚满腹;给自己干,即使赔了,也有悔无怨。
一些人在大集体中干活的时候,琢磨的是怎么样多拿一点,少累一点。当他们为自己干的时候,就变成另一种样子。
有的人开了一家小店,风里来雨里去,吃饭都没正点,可是,一年到头,算来算去,最后又把门关了,说“没赚钱”;有的好点,没赚钱赚了点货……虽然如此,还是很快乐。即使不快乐,也是亲近者才知道,对外人绝不说不快乐。与在大集体劳动的时候相比,干活的时间长了,投入也大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干得有价值。由此,我终于体会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在对待个人问题上的差异。最大差异就是:是否让“为自己干”占大头。以前,我们既担心能力问题,也担心态度问题;遵循邓小平理论后,不大担心“态度问题”。
有一年,我们雇工程队处理草坪。工程很急,起初几天按天数算工钱,每天最多处理6000平方米。后来加了点儿邓小平理论,按平方米算上钱。结果,第二天就突破1万平方米。人还是那些人,机器还是那些机器,草还是那些草,蒙牛还是那个蒙牛,就因为制度不一样、态度不一样,速度也就不一样了。
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员工;员工有没有竞争力,工资水平是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原始的核动力”。如果有谁把“原始的核动力”搞下降了,他的市场地位就会每况愈下。
一个爱护消费者的企业,一定要首先爱护自己的员工;一个注重竞争力的企业,一定要把员工收入的增长,列为第一优先的财务指标。员工由于热爱工资指标,进而会热爱企业的其他指标,这样才能上下同心,最终实现同步增长。
一切竞争都可以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但人才是有价的,人才供求是遵循价值规律的。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中,当员工收入指标优先于其他指标的时候,意味着你总是能够“购买”到略高于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人力资源。反复循环的结果,就是你的企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形成了一个“向高循环”的良性系统;反之,当员工收入指标落后于其他指标的时候,你就会落入“向低循环”的恶性系统。
“工资级差”,最终造成的将是“人才级差”。
“人才级差”,最终造成的将是“企业级差”。
我经常说一句话:请来绵羊,一千头也不行;请来狮子,一头就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