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徽州民谣的收集
2008年08月25日08时49分 来源: 徽州文化研究所
一年冬天,我在绩溪上庄胡承哲家,第一次收集到胡东海口述的三首民谣。回来后进行了整理,震撼不少,也更加坚定了收集徽州民谣的决心。在徽学研究的田野调查中,又发现了一批“沓皮秀才”、“布衣学士”或“爱管闲事”的年长老人和妇女,掌握着数量相当的民谣,他们后来成了我徽州民谣收集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村志》、本土徽学研究资料和《县志》等文字线索进行搜寻。我对收集工作提出了四个基本标准:(一)全面性。力求拓展接触面,深入各个自然村落踩点,点面兼顾,采集覆盖面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比率的要求;(二)原态性。内容与形式保持原汁原味,力求文字记录口语化,保持方言味,避免修饰润色,对方言词语词组加以注释或注音,对流传甚广的“唱”的民谣标注了主旋律音符。(三)史料性。尽力做到与民谣口述对象面对面,对于搜集到的原始记录手稿,有条件的都进行了重访,以弄清来源,确保具有第一手的学术史料价值;并且注明收集时间、地点、口述人、大致流行区域。(四)思想性。注意从广义上筛选内容健康、题材有益、风格不同的民谣,做到取舍得当,代表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兼收并蓄。
从收集并经筛选的二百余首民谣看,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等,并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也可归为儿童谣和成人谣两类;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其中以反映徽俗民情、社会心态、乡土风俗类民谣最多。徽州民谣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普通式(如七字五字四字一句)、对话式、游戏式、谜语式、接韵式等。谣中还夹杂着少数对白、动作、语辞等。从时间上看,收集到的徽州民谣以民国以前的为主,既有反映徽商、徽商妇生活苦楚的,也有反映普通人生活劳动题材的及物谜、节气类,有关解放后的民谣题材篇章不多,只有程光宪的《大跃进》、《一九六〇年》、《文革谣》,邵培奇有关血吸病的民谣和汪自源收集的《砍树谣》等。通过剖析,笔者认为,徽州民谣有如下特点:
一、原生态性保持较好。
无论是整体的内容或是存在形式,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味,在徽州民谣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原生态性,是指民谣产生传播历史过程的完整性、存在方式的真实性和存在时空的唯一性。如许传承口述的《十八摸》、胡亚虎采集的《打牙牌》、胡家禔口述的《接小姨》,冯志坚口述的《癞痢问答》,胡东海口述的《回娘家》,程光宪口述的《挑水浇茄》、《起屋赞梁》、许玉泉、邵名农口述的《撒五谷》等,仍“处于”一种历史的状态。内容上,如《起屋梁赞》,是徽州人盖新房时起梁仪式上吉祥用语的演变,《撒五谷》是人死时安葬过程中的一种仪式用语。《十只蟹》是徽州民间酒桌上的猜拳令。笔者发现,许多叙事性的民谣都有一定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原型。如《瞎娘嫁女》、《兰玉莲》、《摇篮谣》、《斫树谣》、《抗战》、《大跃进》等,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有的是根据真人真事流传的。谣体形式上,《十送郎》、《十月怀胎》、《十八摸》是最常见的以数字开头的传统式,《打牙牌》、《摇篮谣》是带有语气词的传唱式。下面这首《瞌睡虫》则是以婆媳对话作引语的对话式:“细(小)媳妇做夜作(晚上加班)至深夜,打瞌睡口吟:瞌睡虫,瞌睡虫,瞌上瞌下不由人,保佑公婆早早死,保佑丈夫会赚银。保佑俺自家早大早成人。婆婆:你只瘟婢讲么仂?媳:俺讲:瞌睡虫,瞌睡虫,瞌上瞌下不由人,保佑公婆百百岁,保佑丈夫会赚银。保佑俺自家早大早成人。”
二、方言特色明显,口语味道正宗
民谣是一种“说”的语体,根植于口语,最大的特色是方言押韵,整体风格是表述口语化,内容直白,节奏律感较强。徽州方言系吴越古语,它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古语,各县间又有很大差异。如,绩溪方言在徽州方言中有着自己的地理“个性”。如称谓上,老倌老妪指老公老婆;代称上,俺(我)、尔(你)、渠(他);描述上,“细”意为“小”,“嬉”意为“玩”,“肉滚滚”、“白月月”、“簇簇新”、“园糯糯”等通过叠词描述物的样子;劳动生活器具,如官升(小量器)、官斗(大量器)、火通(烤火的器具)、袷八(破布粘贴一起)、蒂筐(盛针线的竹制筐);生活用语如窄窄脚(裹脚)、脚眼睛(脚趾头)、脚膝头、脑盖(脑袋)、行命(衣食);动作如做伙(一起)、踩翘(怎么)、不生(没有)、么仂(什么)、睏告(睡觉)、打摈(打扮)、夜作(晚上加班)、扣(去)。方言表达有方言的特殊效果。徽州民谣最大的特色是用徽州方言这一地道的工具来表达,尤其是在发音采韵、形态描述、土语运用上。如童谣《月亮下来看世界》方言味浓:“月亮太太,拜尔三拜。保佑明年好世界!世界多多,端上灵山看外婆。外婆在哪块?在天上。彩翘(怎么)上扣(去)?金钩银钩钩上扣(去),彩翘(怎么)下来,糠筛米筛筛下来……”方言“界”与“拜”以及“多”与“婆”同韵。“金钩银钩”与“糠筛米筛”则是地道徽州土语。
三、艺术表现多样
徽州民谣用词遣句不雕琢、不修饰,比喻叙事生动、形象、有趣,拟人类比、借古讽今得当,有的甚至用普通对话口吻来通篇叙述某人物或事件,都是真实生活的有感而发。爱情是各种文学题材和形式的主题,民谣也不例外。《庙山情歌》是流传甚广的爱情谣。这是一种古典式的徽州爱情,男女相识、约会、相送、做梦表达细腻。“叫声哥哥你记真:我家住在庙山村(村名)。屋后有棵大栗树,门前有架葡萄藤。”“夜里做梦喜悠悠,梦见情哥侍床头。五更鸡叫惊破梦,眼泪湿透花枕巾。”而磡头许传承口述的《月亮起山一盏灯》则以七字一句、男女对话的形式陈述了山村男女互相倾慕的大胆行为过程。第一段以男子的口吻叙述:“月亮起山一盏灯,十八岁瞟姐到如今。上街瞟了一十八,下街瞟了二十春。他人说我瞟好姐,瞟上好姐拜好神。”“瞟”在绩溪方言中是“悄悄看的意思”。谣中用一个“瞟”字,把男子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段则以女子的口吻:“姐儿听到郎声问,手拿衣衫爬起床。双手来开门两扇,叫声郎哥再进门。手拿板凳郎哥座,泡碗香茶定郎心。问声郎哥吃菜饭?问声郎哥吃点心?”紧接着又对白,“点心茶饭都不想,一心想着姐的人。哥嫂今夜早就睏,你我今夜要小心。”“姐姐今夜睏那枕?不知可否睏一头?女脱衣衫白如雪,男脱衣衫白如银。你做妻子先睏倒,我做狮球滚上身。”“昨夜房中人一个,今夜房有姐夫人。”“老娘不曾排八字,哪里有个姐夫人?”有的拟人比喻很有地方色彩。如用“水生骨头路生毛”比喻快冬天下霜结冰,用“蜘蛛吊水”形容新媳妇刚入婆家门时的心理状态,用映山红比拟爱情,用木槿比喻对爱不忠。用苋菜根、苦荬根比衬姑嫂都是一条根(苦出身)。用河边田,表示赌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用青竹叶来表达商人的苦楚。还有用反刍手法嘲笑违反常理的行为和物象,如岭北冯村冯志坚、宅坦曹松年口述的《月亮升起》:“月亮升起,捉贼偷米。聋子听见,哑吧叫起。跛子抓着,瞎子认米。前呼后拥,送到衙里。瞎子县官来审理,毛贼原是宝贝弟。”
四、节奏明快,跳韵自由,韵散结合
徽州民谣以七字或五字为一句居多,长短句比较随意,有时内容跳跃得利害,大多押韵,韵脚均为方言音,换韵没有严格要求,也有重复韵脚或跳韵的。如旺川叶顺女的《十岁姑》:“一岁金,二岁银,三岁捏笤帚,四岁绣花瓶;五岁许人冢,六岁进婆门。七岁会管家,八岁生大子,九岁做孺人,十岁喇叭鼓手送进祠堂门。”“银”、“瓶”、“门”、“人”、“门”韵韵相扣,极为典型。也有一般的比较自由的押韵谣。如临溪余百慧口述的《推磨歌》:“推呀磨,磨呀推,做挞果(一种素馅面饼),打锅魁。你一个,我一个,还有一个给只门门狗,吃了打跟斗。一打打到外婆家门口,外婆不在家,舅舅舅母一顿火牙杈。”谣中先后有“推、魁”,“狗、斗”,“家、杈”三层方言韵脚。
五、风土民谣,语言朴素,但思想震撼力强
如《抗战》反映的是丈夫被日本鬼子炸死后,妻子复仇的心情。反映男女情感的《高兴嫁给种田郎》、《十送郎》、《五更说私情》、《寡妇思夫》等,描写男女内心世界细腻生动,尤有地方特色。磡头许传承的《四季探妹》质朴而味醇:“正月里探妹正月正,家家户户噢去看灯。看灯是假意,看你是真心!六月里骄阳正当中,俺卖阳(箬)笠噢到田塍。买卖是假意,看你是真心!八月里探妹八月中,家家团圆呐赏月宫。赏月是假意哟,看你是真心!腊月探妹呀雪里飞,俺卖柴炭到院中,卖柴炭是假意,看你是真心!”反映绩溪风俗的《拜年》、《二月二》、《讨亲》、《给外甥女做媒》等,也值得人们深思;反映徽商生活的如《前世不修》、《徽馆学生意》、《写封信啊上徽州》、《火焰虫啊低低飞》等,有的成了“千古绝唱”。其中,临溪胡观生、胡桃仙、余百慧等人口述的《火萤虫啊低低飞》流传甚广:“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劝爷娘别牵挂,二劝哥嫂不要愁。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日子过得好可怜!可怜!可怜!好儿不低头!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出了头,当老板,赚大钱,回家做屋又买田!”这是一首有着极强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震撼力的民谣,“出了头,当老板,赚大钱,回家做屋又买田!”这是普通徽州人的真实想法。邵之惠口述的《甜竹叶》最后两句是这样:“你要到杭州来看俺,拿个布袋背骨头!”这是徽州人对自己“前世不修”命运的诅咒,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是研究徽商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六、含量丰富,流传久远
徽州在古徽州六县中,属“邑小士多”,经过长期积淀,有着肥沃的民谣生长土壤,即使在偏僻的村子也储存着大量民谣。民谣创作是一种无名氏的群体创作。他们在劳动中酝酿,在流传中完善,辗转相传中讹变,在重复中拓展生存空间,流传的主体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尤其是乡村妇女,口传记忆最为擅长,他们膝承幼婴,从握手教唱《推车歌》起,代代传承。由于民谣记忆以儿时口传影响最大,故能流传久远,承传如故。我的考察和判断,民谣的产生首先应是从童谣开始的,而童谣又是与儿童游戏联系在一起的。在绩溪,现在仍流传着大量儿童游戏项目,如“点指邦邦”、“帽鹰拖鸡”、“数数”、 “看脶纹”等。这些是徽州民谣茁壮成长的真正摇篮。就数量而言,童谣在徽州民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徽州人非常重视从小教育,因此儿童游戏及童谣的内容,也极力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散发出正统家训味道。如《摇篮谣》、《十岁姑》、《哥哥考个秀才郎》、《呆茶谣》、《推车歌》、《数数》流传最广。由此也看到,这种民间口头文化传承具有坚韧顽强性原因之所在了。遗憾的是许多口述人在我收集的民谣成书时已过世,我的民谣抢救记录成了他(她)们的绝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