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吴永泉看世间(如果您看到后请允许转载)
2008年夏天,黄山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变动,王启敏不再担任市委书记,去省政协任职(先后任副秘书长、秘书长),该职务由王福宏担任;李宏鸣先生不再任市长(调任宿州市委书记),其职由陈强担任。
当时,我曾在故园徽州论坛写了个帖子,以网民身份对离去的两位领导做了些冒昧的政绩评价,也对上任的两位新主官提了不少建议。这个帖子一度火爆,有网民说我轻狂,也有不少网民和我一样,对新领导来后会为黄山做些什么,很有期待。
之后,市长多次变动,陈强走,宋国权来;宋走,任泽锋来。但是市委书记却一直由王福宏先生担任。
2月15日(今天)下午,黄山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到会宣布市委主要领导人事变动决定,王福宏不再担任市委书记职(此前已当选省人大常委会的常委),任泽锋担任市委书记。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对王福宏在黄山市7年的功过,我了解不全面,也没机会全面了解(公众场合见过N多次无啥交流,一大桌人吃饭聊过,但浅尝辄止)。不能全面了解,笼统的妄自菲薄不是我的风格。但是,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和报道黄山市重大变迁的记者,这几件大事,感受很深。
一、新安江保护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付诸实施,这件深刻影响了黄山市乃至皖浙两省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认识的事,在李宏鸣先生的任上开始谋划和推动,做了大量工作,王福宏任上强力推行得以实施,且以此为基础又推动实施了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项目。 这些年来,有不少人说好的,比如新安江水生态及其支流、各个源头的水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村庄、城镇、县区城区的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集及工业企业关停迁移是动真格的。新安江水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也为此得到国家和两省的大量资金支持。 也有提一些意见的,比如新安江保护牺牲了很多民众的利益,如渔民、养殖和办工业企业受限等。如浙江省每年给一个亿太少,黄山亏的太多,牺牲太大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掩饰新安江保护的必要和紧迫性,以及保护带来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的好处。碧波荡漾,青山叠嶂,从长期看,黄山拥有这样的生态,本身就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想想以前新安江沿线的污染何其严重,我采访类似现象被企业老板打,被被曝光者及官员羞辱冷待,刻骨铭心。现在,成绩明显,不过保护之路还长的很,成效也很脆弱,如果松懈下去迟早会反弹。
二、徽文化保护
很遗憾,以前的市领导中,因当时的政绩考核局限和大环境影响,还有领导人自身人文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对徽文化保护的成绩和重视程度乏善可陈,甚至有市里主要领导为开发房地产和“城市翻新”,不惜强力、野蛮拆掉中心城区的徽州明清古街,让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氏三宅孤零零的丢弃在了现代商业群和仿古建筑中;险些毁掉了外边溪滨江老街和码头文化。
商业开发慢一点,城市建设稳一点,不会影响城市长远的总体发展和百姓民生。或说,决策科学些、民主些,多尊重文物及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建议,开发中稳妥些,选择地块时谨慎些,那么这个错误是可以不犯的,起码破坏性可以降低。事实是,当时大批市政协委员冒着得罪市委主要领导的风险,和学者专家、社会公众提了很多好的建议,说了反对意见,但不能左右柏树街等古街区被彻底毁掉的局面。现在看,屯溪只剩下屯溪老街了,千年徽州的重镇,越往后看越是遗憾。
与此类似,那些年,散落徽州的古民居、古建筑被毁坏极其严重,疯狂的盗窃、买卖和失控的外流。成龙当演员的同时也知道买几幢运到香港去,徽州的古建筑在外省市建成园林、庄严或用于地产点缀,被附庸风雅。
稍微了解徽州人文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都不能忍受,专家学者年年疾呼,媒体连篇累牍。可惜,那些年的市里主官,这方面的重视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参与破坏和毁灭。记忆中,只有李宏鸣先生对徽文化有比较清晰的保护思路,惜力量有限。尤其他刚牵头启动徽州古村落整体的切实保护时,被调走了。
相比起来,王福宏先生担任市委书记的这些年,对徽文化保护下了大力气,起码主观上他希望尽量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年,对徽文化保护的宣传很多,我参与其中,客观的看成绩斐然。
去年初,在徽州101个古村落1000多幢古民居保护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他又强力推动徽州古建筑全面保护,一年来有得有失,但成绩已初现。
不用讳言,这7年下了这么大力气,徽州古村落和古建筑的保护仍然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小半,面临困难和问题重重,保护难题复杂多样,在保护中的破坏或因保护方式欠缺导致效果差强人意的案例也有、有利用价值的保护多但偏远山乡的保护有限等,盗卖和私自买卖古建筑及构件泛滥,这些问题现实而严峻。
破解这些难题,存在财力、政策、官民意识的极大局限。但凡事怕对比,将这7年的徽文化保护和前10年(之所以只说前10年,是因以前的官员和民间保护意识太烂,没办法说了)的对比,明显看到成绩了。
三、黄山对外交通
近些年来,黄山市逐渐突破对外交通瓶颈,有了徽杭高速公路、合肥到黄山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这7年,黄山的对外交通有明显进步,黄山市到杭州的快速铁路动工了,合福高铁快能通车了,黄山北站快投入使用,黄山到景德镇的高速公路联网…… 这些,给黄山市的对外发展和自身旅游,留下了富足的发展空间。
结语:囿于目前官场生态的现状,体制机制缺失,普通百姓(自然也包括笔者)无法对中高级官员的全面了解和监督。当下,人们几乎不敢对官员公开的评价尤其是好评。因为你不知道他有几面,你不知道他的好中是否有坏,不知道表面言行的后面是否隐藏其他。
事实上,无论官民,是多面的,好人也会做坏事,好的动机不一定必然带来好的结果。一个人干了些好事,也可能干些不好或不太好的事。不掌握更多事实,无法全面点评。因此,这不是一篇给“过去式”(政治很现实,上午他还是现在式,下午的领导干部大会开了就不是了)的市委书记评功摆好的文章,也无意于此。
我只想分析下,他的7年黄山任职生涯,留下了什么,留下的这些对当地影响有多大,多远,是否值得接任者借鉴和尊重、传承。
作为土生土长的徽州人,我坚持认为宁可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慢一些,适度些,也不要破坏了青山绿水,毁弃了徽州人文古建,迷失了徽州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在黄山当官,不能沉迷在经济超速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土地收益泡沫中,应该考虑徽州文化传承保护多一点,考虑徽州这个区域和城市和国内别的地方的差异、并据此发挥优势的发展,应该给我们的旅游和城市打上鲜明的徽州标签、徽文化印记。
如果这篇文字,不被网民骂我在拍某某某的马屁,(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实在没必要拍一个已离任、退居二线的官员马屁,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也不应该要百姓去吹捧哪个领导,拍他屁股),足矣。如果再能引起对黄山这几年的变迁,得失的讨论,更好,不过讨论时请不要没证据的臧否。如果还能引起大家对市委书记职务接任者的期望,有建议和诤言,那就起到所渴盼的真正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