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 塔 楼 园
大观亭 位于许村。建于明嘉靖年间。平面呈八角形;三层,一、二层八角檐,第三层为虚阁,四角歇山顶。街道从底层中心穿过,两侧内柱装置坐凳,横枋上用斗拱承托上梁。大梁、天花板上布饰彩绘,外墙檐下亦用斗拱承托槽枋、翘角。第二层有外廊,廊柱接下层内柱,外侧栏板上部砌以花砖,内柱间置木雕隔扇,梁、柱上都有斗拱,大梁、藻井上亦有彩绘。第三层四柱置于第二层对角梁上,亦有梁枋斗角。整座亭阁秀颀华丽,历代许村文人都把它当作聚会之所。
骢步亭 位于棠樾牌坊群中,明隆庆间鲍献书偕侄元臣建。后屡圯屡修。“骢步”典出《列异记》,标示建亭者心存祖道,乐善好义,且有远大前程。亭为单檐攒尖方亭,甬道贯通东西,南北两边有石凳、飞来椅,亭内四柱,上有横枋承托藻井天花。门额上“骢步亭”三字,乃邓石如手笔。
松谷亭 位于溪头乡蓝田村外,清代建。两层,重檐,平面正方形。台基高约l米。下层有四壁,外有廊,望柱石板栏杆,上层四面通间设窗。飞檐翘角,攒尖顶,镇以宝珠。亭东有“种玉里”门、汪氏节孝坊和古树防风林,构成一典雅风景区。
现存的古建名亭,还有西溪南的绿绕亭,潜口民宅内的善化事(从许村沙塍迁建),灵山的继善亭(石亭),以上都建于明代。唐模的沙堤亭,建于清初。城南披云峰上的披云亭,建于唐代,后历代修葺。
长庆寺塔 座落县城西干。该地唐代有十座寺庙。据民国《歙县志》载:“长庆寺前有七级方塔,宋宣和三年(1121),邑南黄备张应周创建。”又据清乾隆间邑人程瑶田《太平十寺始建浮图年月记》述及,乾隆时塔顶被风暴雷雨折坏,坠练江水中,上有:“大宋重和二年(1119)正月”铸字,可能前者为竣工年月,后者为开工年月。今寺毁塔存。塔实心,方形楼阁式,高23米,底层平面5.28×5.3米。须弥座5层。有间柱、角柱。塔身砖砌,黄泥灌浆。第一层较各层为高,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上面四层皆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教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于。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简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铎。该塔历代有修葺。
新州石塔 位于县城北郊新州,今歙县第二中学校园内。原名大圣菩萨宝塔,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用赭色麻石凿砌而成。重楼式,五层八面,形状如锏。高4.6米,每层高度不同,均有棱形挑檐。第二层有香火炉窟,第三层左右两侧镌有斗大“佛”字。正面刻有南宋建炎建塔和明嘉靖年间重修之铭记。第四层八面均为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这是一座乡人为了祈求子嗣建造的佛塔。
文峰塔 位于岩寺镇北郊西临丰乐河:初名水口塔.俗称岩寺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厉时十二载告成。塔七层八面.高66.6米.底径8米,逐层略微内收。塔槽底层外伸1.5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2.9米.使上层檐水直下至地,为石塔之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康熙、道光时皆作修茸。清末塔檐两次被焚。民国三年(1914)塔顶仰盆以上又被风雷击坍,现仅有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为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示笔,以台示砚,以塔西的佘公桥(已毁)示墨。
下尖塔 位于潜口村南,旧志作“文峰塔”,俗称“潜口锥”,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竹溪汪道植立。塔外观七层八角,底层直径10米,逐层缩小。塔檐及顶部已毁。塔内实为2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
小溪塔 座落小溪村西,曾名“多宝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四层八面,高约20米。
南谯楼 位于县政府大楼南面60米处。始建于隋代末年,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厂楼:楼三层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深约l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高脊重檐,紫墙青瓦,前后通间开窗,下为门阙。门阙4.5米,左右各有十三根木柱,水桶般粗细,成l0度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因隋、唐时城墙仍用土夯筑,如要在城门上建楼,非得在门阙内用木柱支撑横粱不可,而城门门框就装在居中的两根柱子间,其它二十四根柱子外露,所以俗称“二十四根柱”。
东谯楼 位于县政府大门外东侧,又名鼓楼、迎和门、阳和门。楼高三层,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楼宽约20米,深10高13米,歇山顶,重檐,高脊翘角。前后通间设窗。有石阶从右后侧曲折而上。该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起因于堪舆家之说:门面朝东,属“甲”方,取名“迎和”,可得治国人才。另一说是:先前槭内火灾屡见,绍兴二年曾火毁州衙及大半个城镇,该楼朝东,可以“禳火”,故名“攘火门”,雅化为“阳和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以前,该楼设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更筹、漏箭等报时设备,有军人轮流值班,阴阳生一人候筹报时。
太白楼 位于太平桥西端。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歙州访隐士许宣平,曾在河西酒肆中沽饮。后人为纪念此事,将酒肆改建,名之“太白楼”。楼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部平面呈凸字形,为过街亭,中间前跨一步。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头封以马头墙。楼下正面兰开间,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左右南北向边门让沿江古道穿过。南门额镌“六水回环”四字,北门额镌“五峰拱秀”四宇(“六水”指丰乐、富资、布射、扬之、练江、渐江,“五峰”指河西五魁山)。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进内门,跨天井,即是后楼,面阔五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中段高起,左右稍低,延至硬山墙。硬山墙上做出博缝板,前部用平头墙衔接三级马头。该楼前后共有八处翘角,脊线高低错落,显示了徽派楼宇建筑的特有风貌。
檀干园 位于唐模村,俗称“小西湖”。原为许氏文会馆。清初建园,乾隆间增修。相传许氏富商出资挖塘垒坝,修筑楼亭,供养老母,人工湖内模拟西湖风景。因正门前沿溪堤岸曾种植檀花,故名檀干园。园内有亭榭楼台,风景绮丽。现存镜亭为园中内湖水榭。亭外构平台,亭内四壁嵌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祝枝山和八大山人等名家书法碑刻18方。
娑罗园 位于富竭村中。建于清初,为乾隆时名医汪世渡祖居别墅。相传其于汪大顺为皇帝治病有功,得御赐红豆树(即娑罗树)两棵,栽于园中,并以名园。今园中花坛、古井尚存,两株娑罗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果园 位于西溪南村。明嘉靖间吴天行建:相传设计者为祝枝山,唐寅。园中有池,如内、外西湖;池边有一石亭,巨石堆砌,以拙朴显稚意.该村还有明建野径园、曲水园,虽无台榭可寻,然从曲岸荒丘、残砖废壁中,尚可想见当时的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