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合肥11月5日电 题:从自给不足到“中部粮仓”――安徽粮食30年增产300亿斤的背后
记者杨玉华、葛如江
今年秋收,安徽芜湖县六郎镇村民江宏家的水稻高产示范田又传喜讯,杂交稻亩产再超1400斤。看着丰收的稻谷,老江感叹:“这样的产量30年前不可想像,那时我们这一亩水稻能产300斤就算很会侍弄地的喽!”
老江的感叹是过去几十年安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从1978年,安徽省粮食总产296.5亿斤,到今年全省粮食产量预计超过600亿斤,农业大省安徽在过去的30年里粮食生产连跨几个百亿斤台阶,从当初的自给不足到如今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商品粮调出省份!
安徽是中部粮食主产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达9000万亩左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70%和80%,是全省粮食生产的主体。多年来,安徽省小麦产量低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水稻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关键技术应用不到位。特别是小麦生产上,大播量、施肥一炮轰等现象比较普遍,技术转化率低成为影响该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央历来重视安徽的粮食生产,安徽省委省政府也认识到搞好粮食生产对促进中部崛起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为此,安徽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2005年秋种开始,陆续启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提出到2010年,小麦平均单产新增150斤,总产增加50亿斤;水稻单产提高100斤,总产增加30亿斤。
循着这一“科技丰粮”的思路,安徽农业部门针对现有粮食生产上的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集成,通过农技专家的对口指导、一线讲座和跟踪服务,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仅小麦良种目前在全省的应用面积就已达到86%以上,其中增产潜力大抗冻害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成为各地主要应用品种,使得三年来安徽小麦冻害面积大为减少。
在此基础上,安徽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中央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两大行动专项经费近6000万元,通过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示范区(片),扶持奖励小麦生产大县、大户,给予良种良法配套补贴等办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两年共拨专款1.45亿元,对两大行动核心示范区的农户分别给予小麦每亩8元、水稻每亩5元的良种补贴,今年更是将小麦良种补贴标准由上年的每亩8元提高到10元,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优化品种、应用关键技术。
正是在这些科技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安徽粮食生产取得了单产提高、品质改善、能力提升、效益增加的显著成绩。2004年以来,安徽省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超过500亿斤,今年粮食总产预计超过600亿斤,较1978年的296亿多斤增长300多亿斤,单产水平也由1978年的320斤增加到2007年的597斤,实现单产、总产均翻了一番。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认为,安徽近年来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突出成效和巨大潜力,这无论对于提高安徽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积极意义。
据悉,安徽省目前正在强化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着力探索构建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通过总结高产攻关经验,编制粮食生产技术标准,培育种粮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改革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等手段,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到2010年,粮食再跨增产百亿斤的新台阶,打造中部地区高产“粮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