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徽商研究尤其关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以小见大,力图展示徽商的衰落因素,不当之处,望指教。
1883年,胡雪岩的末路
(安徽郎溪 夏建圩)
摘要
“红顶商人” 胡雪岩走上破败的因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受到1883年金融风潮的冲击,难以保全自己;二是李鸿章利用这次风潮,沉重地打击胡雪岩,以压制左宗棠,从而左右中法战争前整个政治局势;三是盛宣怀直接到上海煽风点火,破坏胡雪岩在中外商界的信用;并设置陷阱,制造挤兑,以去掉自己在商场上的“劲敌”。
[关键词语] 近代名人 胡雪岩 末路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绩溪人,以字行世,人称胡雪岩。“红顶商人”胡雪岩早已成为学者研究对象和文学家笔下生动的传奇故事,其故居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本文仅论述胡雪岩如何在短期内走上破败之路,把这个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大的时代环境下,结合政治、经济背景谈几点看法,希望有助于更深入地解读这段历史。
一、1883年金融风潮: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1883年近代中国爆发了一场危害极大的金融风潮,其直接原因是中国商业资本对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作了力不能及的过分投资,抽走了商品流通渠道中本已捉襟见肘的银两头寸,引起正常商品流通环节受阻,金融市场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酿成大的灾难。1883年在上海爆发的股票风潮,是引发金融风潮的最引人注目因素。根据统计,当时中国新设立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总额约是677万两(这里指银两,下同)。在1882年,上海股票买卖兴旺,股市畸形繁荣,投机盛行,这个股市大概吸收了1000万两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半是来自钱庄的借款,购股者等到股价上涨后,卖掉股票,再还钱庄的借款,获得股票买卖的价格差。不料1883年上海市面不振,银根紧涩,利息上涨,股价下跌,整一年中,股市处于疲软状态,平准(股票)公司在《申报》上公布的几十家企业的股价一跌再跌,有许多缩水达100%。股市一蹶不振,引发连锁反应。按惯例,钱庄要在年底收回当年放款,这使得市面头寸更加收紧,而各行业流通都依赖钱庄,钱庄收款,导致各业资金流转不畅;另一方面,股票跌价,成交又少,钱庄的放款更是收不回,出现了信用危机。钱庄资本弱小,其存户闻风纷纷上门取现,钱庄无法兑现。从1883年起,“市面倒账之巨而多,实为数十年兴市开埠以来所未有”,1883年初上海共有78家钱庄,年底只剩下10家能继续营业,其余倒闭或停业。上海此时已成为中国经济和贸易中心,具有辐射全国的能力,这次风潮不仅波及到杭州、南京、汉口,往北达到天津、北京等大城镇,甚至偏远的乡村也会受到影响。
早年,胡雪岩依仗湘军的权势,先在杭州设立阜康银号(钱庄),随后发展到上海,并在各省设分号。他利用钱庄筹集巨款,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待价上涨出口。但1883年市面大震,其囤丝之款多是阜康钱庄吸收的存款,整个国际生丝市场的价格都趋于疲软。上海一级生丝价格是每两17先令4便士,而伦敦生丝市场是16先令5便士,导致生丝出口受阻,价格狂跌,1882年出口丝5万担,而1883年不过3万担,只有上年一半多。外商银行向胡雪岩催还借款,阜康钱庄周转不灵时,胡雪岩意图向外商银行及外商借款,度过难关。但受到外商排挤和盛宣怀的从中破坏,外商纷纷拒绝对胡雪岩的援助。最后,阜康钱庄倒闭,宣告胡雪岩破产。
无独有偶,不但是胡雪岩在1883年遭到重创,著名买办商人徐润同年也遭破产。徐润在上海长期投资地产,资金投入较多,由于市场银根收紧,他挪用轮船招商局资金一事暴露,遭盛宣怀排挤、责难;与徐润往来的多家钱庄也逼其还款,他资金周转不灵,便破了产。
二、政治派别斗争:胡雪岩成了牺牲品
1870年,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查办天津教案,因无辜刑杀百姓20人,充军25人,并赔款重建教堂以结案,遭舆论谴责,“谤议丛积”。曾国藩被调任两江总督,另调湖广总督李鸿章任代替曾国藩。这次人事变动,标志着在清朝的政治天平上,淮系压倒了湘系,占了上风。从此,李鸿章占据直隶总督一职长达25年,他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凭借,积极扩展自己的权力网,使之“根植直隶,上至朝廷,渗透到帝国的其他省份”,大力增强淮军实力,并进而积极编练北洋海军,成为清末重要的封建武装政治集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国藩虽于1872年病死,但势力仍在,湘系主要将领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都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要职,控制者两江地盘。晚清时期,两江的范围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另外上海也隶属江苏,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上海更是成为两大政治、军事和经济集团争夺的场所。
胡雪岩的靠山是左宗棠。胡雪岩早年在杭州开创事业,设立阜康钱庄,经营出口蚕丝业,开设庆余堂中药店。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胡雪岩在上海为其办理采运事务,筹集军饷和订购军火。从1867至1881年,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汇丰银行等外商借款,累计达1870万两白银,胡依仗湘军权势将阜康钱庄发展到上海,并在各省设立分号,与其他许多钱庄有业务联系。胡雪岩看到上海资金丰富,就利用这一优势,同外商竞争,垄断蚕丝业,抬高价格出口,从中获利较多。在1883年,胡雪岩积压了几百万两银子的生丝,但受到国内外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日跌,岌岌可危。
曾国藩在世时,李鸿章、左宗棠各自收敛,相安无事;曾一死,二人的争夺和矛盾不断发展,有爆发之势。1882年4月李威利率领法军攻陷越南河内,越南形势日趋严重,在清政府内部激起大的反响。作为宗主和藩属关系,清政府对越南负有保护责任。法军的入侵将李鸿章“二十年内或不至生事”的迷梦粉碎,李鸿章主和态度成为各政治势力的攻击对象。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主张,首先遭到清流派健将们的批驳,张佩纶、陈宝琛、张之洞等在李鸿藻的支持下,要求清廷对法军采取强硬政策。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清流派利用舆论,说李鸿章“岁费国家百万金,而每有震惊,一味求和”,“坐拥重兵,挟淮军以缆权”,要求立予罢免。这对李鸿章非常不利。
同时,另一位强硬的主战派,湘系大员左宗棠在1882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左到了南京就开始对李鸿章的势力进行打击和排挤,极力铲除李在江南地区的势力。上海是李鸿章最重要的经济阵地,他有众多的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办),中国电报总局(1880年创办,1883年总部从天津迁至上海),等;上海更是李鸿章筹集资金和同外国人打交道的场所,李不会坐以待毙。只要压制住左宗棠,就能控制舆论方向,掌握整个局势。两雄相争,必先斩对方的羽翼。胡雪岩是左宗棠最大的助手,因此他就成了北洋派系最显著的靶子。
左宗棠虽然竭力主战,但他无钱无粮,左要求胡雪岩借款筹资,购买军火粮草。胡雪岩运用阜康钱庄的存款,以100万两银子购置军火,谁知道这一商业秘密被李鸿章的亲信盛宣怀和邵筱村利用,引起阜康钱庄被挤兑倒闭;朝廷中的北洋大员倾力推波助澜,说胡雪岩涉嫌欺诈,各地阜康钱庄存户纷纷上书,状告胡雪岩。朝廷下令查封胡的家产,并除去胡二品官衔及顶戴,胡雪岩走向破败。
三、盛宣怀抱薪救火:打压民族资本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1870年进入李鸿章的幕僚,很快得到李的信任,确立了“办大事兼做大官”的路线。1872年参与创建轮船招商局,担任会办一职,逐渐成为李鸿章经营洋务的左右手。盛宣怀排挤当时任总办的唐廷枢(景星),随后徐润主持招商局局务。在1883年的金融风潮中,徐润挪用招商局巨款投资一事泄露,也被盛宣怀排挤出招商局。到1885年,盛宣怀受命“督办”轮船招商局,成为控制者,终于如愿,而此前十余年招商局名为官督商办,实际没有督办。
另外,1880年电报总局在天津设立,是中国最早的通讯机构,盛宣怀任总办,下设上海、苏州、镇江、等7处分局。1881年架通天津、上海间中国第一条长途陆路电线,1882年改为官督商办,盛宣怀因“国内电报与外国电报相接同西方人士发生了各种频繁的接触”。1883年电报总局由天津迁至上海,更名为“中国电报总局”。在外有法军侵略滋扰和内有金融风潮的严峻形式下,1883年李鸿章派盛宣怀到上海,协助招商局的经理工作。此外,盛宣怀还经营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成为李鸿章的洋务总管。
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官督商办”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十分盛行,官办企业常常因经费不足,需要筹集商股,于是洋务官僚发起,利用私人资本来开办企业,“官总其权,商为经营”。盛宣怀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早期官僚资本家,无论是从派系,还是阶级利益的立场,盛都有必要打跨早期民族资本家胡雪岩。
对胡雪岩来说,以盛宣怀为代表的北洋派势力在上海越来越强大,彼此都是商业上竞争的强敌,多次“交手”,在竞争中积怨已久。盛宣怀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经营招商局时,就因为胡雪岩暗中作梗遭到弹劾,丢掉会办一职;1878年,盛宣怀到湖北勘察铁矿,开办荆门矿务总局,又遭到胡雪岩暗中诋毁,中途被掉走;电报总局架设长江电线的计划遭到左宗棠的拒绝,转而左将这一工程让与胡雪岩办理。盛宣怀暗中与丹麦大北公司、英国大东公司结盟,卖给胡雪岩质量低劣的电线器材,迫使工程停工。盛宣怀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李鸿章,并希望李予以弹劾。不久李鸿章上书弹劾胡雪岩,要求改派盛宣怀前往办理长江电线,朝中许多大臣也纷纷上奏,要求撤换胡雪岩。随后,朝廷下令长江电线速由盛宣怀办理架设,左宗棠只好拱手把该工程交给盛宣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1883年至1885年,在招商局内由于唐廷枢、徐润出局,其管理权利出现“真空”,盛、胡二人都在积极活动,意图谋取对招商局的控制权。如果胡雪岩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帮助下,去掉盛宣怀的话,胡雪岩就有可能接管近代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
盛宣怀在官场和商场上,是个长袖善舞、巧于辞令的人物,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方面盛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另一方面,他联络各地的商人和洋行买办,使用手段叫他们今年(1883年)偏偏不买胡雪岩的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1883年,赶上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向外商银行筹集的80万两银子的巨款到期,这钱虽是朝廷借的,经手人却是胡雪岩,因此外国银行只向胡雪岩收取本息。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补偿给胡雪岩,照常例,每年的协饷款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将钱转给胡雪岩。但是盛宣怀联络上海道台邵友濂(筱村),将由阜康钱庄经营的协饷款卡住二十天不放;同时盛在外商中大造舆论,破坏了胡雪岩原有的信用。外商银行纷纷向胡雪岩催款。胡雪岩只好在上海阜康钱庄以及各地分号中抽80万两还借款;通过电报,盛宣怀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阜康钱庄周转不灵时,盛宣怀煽动钱庄存户上门挤兑,阜康钱庄即将倒闭,胡雪岩再向外商借款竟然遭到拒绝;致使胡雪岩山穷水尽,一代“红顶商人”终于烟消云散。
主要参考文献:
1、(台湾)高阳著《红顶商人》;
2、夏东元著《盛宣怀传》;
3、(美国)费维恺著《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
4、苑书义著《李鸿章传》;
5、《辞海》(近代史分册)、(经济分册);
6、盛宣怀著《愚斋存稿》
7.徐润著《徐愚斋自叙年谱》
8.夏东元、王斯德、王家范主编《中学百科全书》(历史卷)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