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天平:统筹 师资管理,办满意 教育
□ 汪天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优化配置全县师资,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歙县教育局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胆创新,通过建章立制、强化主体、搭建平台三个方面发力,各校办学实绩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生盲目进城就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有所缓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更高程度显现。
建章立制提供新保障
制度是纲领,是保障。去年以来,歙县围绕“师资管理”主题切实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出台《歙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法》、《歙县教师交流工作暂行办法》、《歙县农村艰苦学校教学点教师工作奖励办法》、《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以完善的制度切实为师资管理提供保障。其中,《歙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法》明确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职务),须具有在乡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职务)时,须具有村小、教学点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歙县农村艰苦学校教学点教师工作奖励办法》明确指出:在对城区学校支教教师实行乡镇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农村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实施奖励制度,完善绩效考核措施,让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强化主体激发新活力
办人民满意教育,校长是灵魂,教师是核心。歙县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师资管理的主体建设,切实做好校长、教师的交流。
校长交流为学校发展把握方向。2016年下半年,县教育局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全面考核。2017年春季开学,歙县教育局严格按照干部任用程序,对全县共40名正副校长进行调整交流。其中在同一学校任职超过十年及以上的校长全部进行异地交流。通过校长交流调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平均年龄降低1.2岁,交流面达到34%,校长队伍实现年龄、学历、知识结构更优化目标。
教师交流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歙县教师交流坚持“个人自愿申请与学校统筹安排、城乡交流与区域调剂、双向交流与紧缺学科调剂、同学段交流与不同学段转岗交流”四相结合原则,在政策上向乡村学校倾斜,向教学点倾斜,引导教师“下得去”。同时,通过保证交流人数、确保交流质量、重视交流教师管理考核等举措,实现师资互补共享,加速“城区向农村、超编向缺编”双向流动,打破“校长、教师入校不流动”僵局,形成“铁打的学校,流动的教师”的良性循环,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当前歙县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的难题。
集团办学搭建新平台
歙县是山区大县,大量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给城区学校带来不少压力,城郊、乡村学校也因此“冷清”许多,更有甚者是“校产闲置”。为进一步缓解压力,歙县确定了“办好城郊学校,实现一体化格局”的教育愿景,全市首创地在歙县潭渡中学先行“集团化办学”试点。具体做法是将所属城区的新安中学、长青中学与城郊潭渡中学初中部组建成教育集团,通过人员重组、输出教育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校中层干部交流任职;新安中学和长青中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潭渡中学交流任教(交流时间为三年),潭渡中学安排部分教师到新安中学、长青中学上挂学习。在教育片区的统筹安排下,三校之间做到“定期交流、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大力扭转了“城郊学校校舍闲置没有生源”不利局面。今年,潭渡中学生源地学生大都选择就近入学,郑村小学80%的毕业生选择在潭渡中学就读七年级,在外就读的八九年级学生也出现回流现象。
为进一步扩大集团办学影响,歙县教育局今年又将北岸学校与呈村降中心学校“打捆”;打破学校界限任命森村学校校长徐银瑞为雄村学校第一校长,使森村学校与雄村学校 “抱团”,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切实盘活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做到“共享互补”,为师资管理搭建了广阔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