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末年,仪征盐船大火,盐船被毁130艘,死者达一千四百余人。这似乎是一个预兆:以盐业起家的徽商走向了衰落。而清朝末期所发生的几个重大的事件,更是直接促成了徽商的落败。道光年间,鉴于盐价奇高,两淮的盐务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府把过去盐商卖盐的特许权利废除了,实行运销分离,徽商从此丧失了世袭的经销盐的专利权,于是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
盐商的破产,作为了整个徽商集团衰落的标志。
1820年的徽州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安徽各府州人口密度,请注意我们徽州府人口变化趋势
┌─────┬─────┬────────┬───┐
│府州 │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密度 │
│安庆府 │1760094 │13500 │130.38│
│徽州府 │2474839 │9600 │257.80│
│宁国府 │3433321 │10500 │326.98│
│池州府 │2754622 │8700 │316.62│
│太平府 │1479440 │3600 │410.96│
│庐州府 │3547579 │6300 │563.11│
│凤阳府 │4355566 │12000 │345.68│
│颍州府 │3967593 │12600 │314.89│
│滁州府 │599511 │3900 │153.72│
│和州直隶州│428215 │2400 │178.42│
│广德直隶州│551118 │3300 │167.01│
│六安直隶州│1433357 │6000 │238.89│
│泗州直隶州│1568867 │96000 │163.43│
│安徽统部 │32057444* │188400 │170.16│
└─────┴─────┴────────┴───┘
*:此数系《嘉庆一统志》原记数字,如据各府州分计相加,为28354122人,人口密度则又应为150.50。
以上统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安徽各州人口密度最高者为庐州府,其次依次为太平府、凤阳府、宁国府、池州府、颖州府、徽州府、滁州府、六安直隶州、和州直隶州、广德直隶州、泗州直隶州,最低者为安庆府。
明清时期,晋商、徽商两大商帮曾利倾朝野,鼎足华夏,各领风骚数百年。然而,随着时光流逝,由于内外交困,最终"落花流水春去也",由辉煌兴盛而至日暮途穷。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我们有必要来探究一下--
如今,浙商作为具有鲜明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企业家群体,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庞大的人才群体。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浙商不仅能成为徽商、晋商那样具有广泛而长远影响的商人群体,成为人文内涵丰富的经济品牌,又能跳出古代商帮由盛而衰的覆辙,促使其长盛不衰?为此,总结反思并切实借鉴历代商帮兴衰的经验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徽商、晋商兀然崛起,一个历经300年而不衰,一个更是称雄500年而不弱,实在是商界的奇迹。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在东晋时期就有历史记载,以后代有发展。徽商走出深山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于不断发展壮大。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有的商人还涉足海外。自明中叶至清中叶,其间除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一度沉寂外,徽商保持了300多年鼎盛辉煌时期,在当时的中国商界独占鳌头。"无徽不成镇",构成了一代商业帝国,影响真可谓至大至深。
数百年前,伴随着"走西口"那悲凉苍远的歌声背井离乡、远走塞外以谋生计的几个山西穷乡亲,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竟成了连现代许多大企业都自愧不如的连锁商业集团。他们既为行商,又当坐贾,把分店遍设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山脚下,东海之滨,终于占据了全国商业魁首地位。特别是山西票号,一经产生,便迅猛发展,很快就汇通天下、利倾九州,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务,中国的银行业即发轫于此。
然而,就是这样两支利倾朝野、鼎足华夏的商帮,发展到近代却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无可奈何花落去",由辉煌兴盛步入日暮途穷之路,最终一蹶不振。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两大商帮的衰败,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历史学家认为,晋商、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王朝的政治干扰与战乱破坏。中国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农耕社会,封建正统思想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历来重农轻商。这种政治体制不但不保护商业,反而杀鸡取卵,肆意摧残,并造成频繁出现的毁灭一切、玉石俱焚的战乱,给予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以致命打击。
同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也使两支劲旅大伤元气。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挤压中国工商业者,使中国的手工业、商业蒙受重大损失。
除了外因,促使两大商帮衰败的还有内因。在封建王朝重重禁令、处处干扰的大环境下,晋商、徽商发展受困,到一定阶段他们就不愿、也不能把所获得的财富积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向购买土地当地主,再培育子弟读书从政的道路上来。再加之,在"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明、清时期,晋商、徽商致富后大都"广营宅、置田园"。如山西曲沃县商人彭太,经营获利后,数年内购置土地600多公顷。明代徽商汪洋,将经商"累资十余万金"购置土地,"田连阡陌,富甲一方";江镛在淮西南圩经商"致资二十余万"后,就"购置田地万亩……富甲一时"。
再者,在初创阶段,他们的足迹遍及岭南塞北,饱尝寒暑之劳,频历风波之险,可一旦富足了,富者巨贾们却大肆挥霍浪费,过着帝王般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即使上代以俭为美,以俭为训,而他们的后辈则恃仗父辈们留下的金山银山,建造豪宅,斗富比阔,花天酒地,以奢为荣,最终导致因挥霍无度而走向衰亡之路。
长盛命题题解有四
当今浙商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为华商大家庭中的一支新锐,且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居安尚须思危,我们必须重视解答如何才能使浙商长盛不衰的命题。那么,反观晋、徽商的兴衰史,我们可得哪些题解?
题解之一:与时俱进,求新思变。晋商与徽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妄自尊大,保守僵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能做到超越自我而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而是囿于传统,固守旧的行业,从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作为浙商,必须培养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摈弃法制观念淡薄、见利忘义、目光短浅、妄自尊大、保守僵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消极因素,不尚权威,不守成规,与时俱进,为前人所不敢为,谋天下人之未谋。如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科贸、技贸、工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技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新体系等。
题解之二:优化环境,因势利导,促成要素资源的对等双向流动。目前,浙商在上海的企业有5万多家,注册资本总额达610亿元,总投资规模为500亿元之多。浙籍民企在上海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数,均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以温州为例,不仅向全国输出了大量资本,而且还输出了几十万商人和企业家,但流入的却远不及输出,难以最有效地促进本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当然,浙商所导引的资本流动,确实带来了企业、人才、技术、产权等诸多要素的流动,但也不能忽视,民资的大量外流会导致浙江经济的"失血","民资浩浩荡荡外迁,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浙江资本与产业的空洞"。
因此,必须进一步消除各种形式的壁垒、围墙和门槛,把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具体化为优良的硬件设施、一流的政府服务、良好的配套产业、优美的生态条件,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题解之三:抓住机遇,顺时而动,努力寻求产业的强大支撑。据历史学家分析,晋商从经营商业到金融业,始终没有离开"商"的领域,固守在流动领域中活动,未能把大量的商业利润投入到发展近代工业中去,这是晋商衰败的致命伤。而徽商的经营形态也惊人地相似,"一般不将资本投入产业,他们所赚取的利润来自于贱买贵卖和地区间的差价……这也是他们日渐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徽州朝奉》164页)历史忠告我们,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商业的繁荣难以持久。
在义乌,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与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产业群,一双小袜子、一副小拉链、一件小饰品,都已"放眼神州,网布全球",真可谓占尽风光。在全省,由市场派生出来的产业也越来越多,生命力也越来越强,使市场和产业走上了一条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但是,由于重复投资、分散建设,导致我省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发展后劲不足,在最早进入市场的企业中,多数并没有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迅速做大。
因此,我省要加大产业支撑的力度,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项目群迅速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良性互动局面。如我省日用消费品的加工制造,既有围绕专业市场形成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优势和分工优势,又有技术趋于成熟的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这些产品尽管都处于供大于求状态,但又是不断消耗、更新的,需求弹性大,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题解之四:乘势而上,拓展市场,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不能持久地开拓新的活动领域和经营项目,是晋、徽商又一失误之处。当穷困之时,他们能够超越他人,又义无反顾地走西口、涉沙漠、溯江河,寻求别样的世界,开拓崭新的空间。可在富足了以后,不是继续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更大的空间,而是将自己或禁锢在太行山下、汾水河畔,或蛰居在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大兴土木,盖起了一幢又一幢深宅大院,使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厮守于一方黄土地上。
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变化,浙商要把注重开拓的创新精神运用到改革实践之中,大胆地走出去拓疆扩域。浙商从立足浙江到走出浙江是一种进步,从零星出击到集团输出更是一种成功。浙商必须勇敢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商品结构和市场布局。一方面,要引入全新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仓储式经营等新型业态,继续到全国各地发展"连锁式"分市场,形成以本地市场为龙头,与各地分市场密切分工协作的全国性市场,以创造市场联合效应。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和开发名牌出口产品,形成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浙江出口商品群。按照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拓的要求,优化出口市场布局,深度开发面向全球的出口市场。(吴潮海)
------------------------------------------------------------------------------------------------------------------------------------
从1820年人口图可以看出100多年来,我们徽州人口是负增长,而中国人口却成倍增长,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百多年来徽州的优秀人才、巨额财产都在往外迁移,这也是我们徽商从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到现在越来越落后的一条原因,当前政府要以黄山、徽文化的魅力吸引在外徽州同胞叶落归根,想方设法让徽州人的凝聚力聚集起来回乡发展,比江浙那些往外迁移垃圾企业强多了,只有徽州人回乡才是真正创业的,不会来圈地皮捞一笔就跑,能吸引老徽商回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商帮百年:悲剧不是他们的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