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宗教文化
史向前
宗教信仰活动是古代徽州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宗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又呈现出浓厚的徽州地方特色。
一、多神崇拜。中国古人的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一种多神崇拜,这一现象在徽州表现得极为明显。除了一般的儒、释、道三教诸神,徽州地区广泛流行的尚有自然神和乡土神两大类。所谓自然神,就是对周围各种自然物的神化。徽州地处万山千水之中,山气风水的神奇多变赋予了人们各种幻想和联系,从而形成了对多种自然神的崇拜。与此相关的庙祠,如风云雷雨山川祠、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等,各地皆有设立。大凡春种秋收、封林开山、造坝引水、出行返乡、起宅治茔等皆有相应的祀典举行;同时在一年之中,还定期举行以驱邪纳吉、祈年报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大型神会、傩舞表演。所谓乡土神,就是对本土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神化。徽地有许多特殊的祠庙,祭祀的多是对本地开拓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真实人物,比如汪公(华)庙、许公(远)庙、张公(巡)祠、朱文公(熹)祠、蔺将军(亮)庙等。起初的祭祀只是对乡贤的一种追悼或纪念,经过不断演变,这些人的“神性”便越来越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祠庙和祀典,并且基本上都得到了官府的承认和支持,被郑重地列为本地神灵。即使在徽州以外的徽商汇聚之地,也建有会馆供奉,“朔望香火,岁时报寅”,备受尊敬,有力地加强了徽商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信奉佛、道。徽州宗教信仰中,势力较大、基础广泛的仍为传统的佛、道二教。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卷二“寺观”条的记载,仅徽州歙县一地先后兴建的佛教寺庙就有246处,道观也有近20处,且不包括许多一再重建的在内,其中不乏有历代朝廷敕建或赐额的著名道场。徽州的黄山、齐云山以及附近的九华山更是著名的佛、道圣地。每逢一届秋令,前去朝拜观音、玄帝、地藏诸神的善男信女总是络绎不绝。此种宗教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徽州社会牢固的民俗风情。徽州的庙宇虽多,但其兴建的缘由多与治生有关。譬如歙县富 之侧的雨粟禅院,建院延僧主要为管理 者憩息之所;又如箬岭之北的同德寺,因此地山深盗薮,筑寺请僧的目的仅为供商旅往来休息、壮行之用。其他许多寺庙的兴建也多与政治、教育、伦理等社会生活相关。徽州的道教真人也多为火居道士,除了做一般的修行、法事之外,也有农事、家务活动,还适应民间的需要,从事医术、堪舆之类的专业服务,利乐有情。
三、文士宗教。徽州号称“文献之邦”,留传下来的各类著述不乏有出家人的著作,尤其是诗、画作品。另外,这里的寺庙藏书也颇为壮观,民国年间许承尧的《歙事闲谭》(卷二六)“城阳院五轮藏”的记载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古代徽州一贯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风气使然。徽人子弟即使不为科举功名,仅为治生和修身打算,也不废诵读、讲学。为此,当地的许多寺庙、道观也兼作学塾、书院、文会之所,儒生与佛子、道流相为执经从游,颇为一景。如明僧王寅等人创办的“天都诗社”,居士汪道昆等人倡导的“肇林社”等,都是集名士、道人为一体的文人社团,从而营造了徽州宗教的文士特色。自居“程朱厥里”的徽州不乏有坚持儒家礼教,排斥佛、老二端的“道统”人士,但未能达到抑制宗教信仰的民风,反而促使佛、道二教积极迎合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民间。一则儒家思想本来就有“神道设教”的宗教成分;二是入宋以来三教逐渐走向思想合一、会归日常的发展态势。新安理学的奠基人朱熹屡言:“(所谓道),只是如日用底道理。”此后三教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日用”的共同方向行进,要在成己成人,济世利民。能乎此,则为真佛真仙,也即真儒;不能乎此,则为异端空门,也为俗儒。徽州宗教则真正将这一思想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典型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