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
“四轮”“十二子”
黟县徽州文化联谊会会长、原黟县政协主席余重阳先生在黟县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讨会上提出了“四轮”、“十二子”,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余主席认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推进,应该是“政府、产业界、民间、学界”四个“轮子”一起动起来,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合力,才可以推进这一关系徽州新世纪发展的系统创新工程。
具体地说,政府层面要起主导作用,仅仅靠文化职能部门挑不起这一重担。政府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决策中应有其位子,心中要有“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这回事;在行政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迈开实实在在的步子;还要有专项资金投入,要预留专门的票子。
徽州文化的产业开发者,首先要有善待徽州文化的脑子。头脑里要有保护意识;在保护性开发利用时“善用徽州文化资源”,要有新的路子;还要搞好市场分析,开辟摊子,力求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民间百姓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徽州人应该“吃好祖宗饭,不断子孙粮”,为徽州后人守住相对完整的会长文化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住徽州文化的根子;因此要承担一些保护、培育、修复徽州文化生态的担子,要对后代负责;还要不断发现和守护各种徽州文化非遗的空间,守住场子。
徽州文化的学术界,要不断有研究的新开拓,学术研究的果子要丰硕;还要善于将成果转化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理论核联系实际,有生动活泼的引子;还要多培育徽州文化新人,要有一大批年青的乐于为文化生态保护作奉献的学子。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有了位子,开了步子,备了票子,会动脑子,走对了路子,开辟了摊子,守住了根子,挑起了担子,拓宽了场子,结出了果子,又有引子,又多学子,那时我们就能将徽州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菲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