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576|回复: 8

(转载)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复制链接]

72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贵宾

积分
11768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突出贡献奖拍客起早贪黑奖优秀版主奖金点子奖爱心天使奖

发表于 2009-4-14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堂虎 于 2009-4-14 17:30 编辑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作者:吴兆民   
        
  取自《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昌溪》,全书十二章
昌溪吴氏有两大支,一支是昌溪田干吴氏,始祖是一之公,从西溪南迁来;另一支是昌溪庠里吴氏,始祖是震龙公,其父千一公,从歙县向杲迁来。大体以庙坦为分界,居住在上游的为庠里吴氏,居住在下游的为田干吴氏。祖祠也是不同的,吴承仕、吴遇旦是庠里吴氏


《八说昌溪》之一  山环水绕蝶形村  
    在灿烂的古徽州有一个县叫歙县, 它建县于秦代; 这里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歙县南乡有一个古村叫昌溪, 它建村于唐代; 这里山川秀丽, 文化灿烂, 名人辈出, 风俗纯正, 被世人称为“古歙南乡第一村”。这一古村落地理条件优越, 它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30公里,离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 可谓神奇灿烂之乡, 钟灵毓秀之地。
将进昌溪村时, 一株古树、一轮水碓和一条河川首先映入眼帘, 古村一下子就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
据说这一古村落的形态有些特别,它像一只巨大的蝴蝶匍匐在这奇异的山水之间, 因而叫蝶形村。这恰与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牛形村──宏村, 形成对应和比较, 这更激起人们对这一古村落的好奇之心。只可惜,要站到山坡高地才能领略此番景象,有急切登高望蝶之心的人还得忍耐一番。
    昌溪村原名沧溪, 根据文物考古发现, 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历史, 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唐代时, 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 吴姓便成了这里的主姓。整个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中,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口繁衍发展。昌溪河历史上曾通航,清代中叶曾开有一条官道, 给昌溪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村庄被蜿蜒连绵的群山环抱,树高林密,在军事上利于屯兵。正因如此, 历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国军队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纪30年代曾是新四军皖浙支队的重要驻地之一。
    昌溪古村落沿昌源河西岸呈南北方向条状分布,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北部福金山南侧的是沧山源,又称燕窝山庄, 是经学大师吴承仕的出生地。位于村落核心区的是昌溪,它被划分为红旗、红心两个行政村,这里主要是吴氏家族聚居之地。南端是昌溪下村周邦头,以周姓为主。
    坐北朝南,村前以70多米宽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后以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自明代始,这里就构筑了西自西静庵东至“务本堂”的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体, 包括水口、石拱桥、亭阁、书院、学堂、古庙、宗祠和民宅等, 并形成了前街后路的南北大道。村中纵横交错着二百多条巷弄。初到此地的人, 深入其中会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还有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汇合,形成优美的“S”形,注入昌溪河。村中有池塘二十多口,古井更多, 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宛如迷宫。村前小河流水潺潺,村中池塘波光粼粼,加上村中水口和庭院中的井水,既有利于蓄水、泄洪和消防,还改善了小气候,美化了村落环境,使人们年年岁岁生活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之中。整个村落布局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
    到南宋时, 昌溪人子孙繁衍,人口剧增,因受耕地限制,于是寻求向外发展。宋代起就有居民外出经商和攻读学问,参加科举考试? 逐步形成官、商、学一体的格局。这里有一门两进士、五举人、二十二秀才和贡举会考一等第一名的传奇, 有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徽商代表──“吴茶”“周漆”。昌溪徽商在外获得发展后,便返回家乡兴建宅第、寺庙、楼台亭阁,兴修水利、治理环境、开办书院等; 到清末时已建成东西向4华里长廊,民居近800幢,祠20余个,寺庙7个,庵5个的建筑格局。就是现在, 昌溪仍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201幢, 即如“忠烈庙”“太湖祠”“周氏宗祠”“吴承仕故居”等都是古建筑佳作,“员公支祠”木牌坊更是江南独有。  
进村不远处有一株几百年树龄的古槠树,很是奇特。这古槠树奇就奇在它的朽心中又生长出一株枝叶茂盛的新樟树。看那形态, 槠树对樟树关爱备至,紧紧拥抱, 难分难舍, 活像一对相恋的情人。槠树与樟树树冠各占一半, 高约10米,而树围则有3米左右。面对此一古树,不得不激起你的猜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两树同根连枝,相依相偎,从而形成如此奇景? 是飞鸟嘴中无意跌落了一颗樟树籽在槠树怀里,还是小松鼠有意衔来樟树籽植入楮树树心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富含情趣而又不无科学道理的谜。此情此景让你有一种急于给它命名的冲动, 可没想到, 它早被乡人美之名曰:“槠怀樟”。这一名称不得不让你折服和叫好。
      西岸附近素有“枫林夜读”的古老景致,现已由以樟树居多的新型昌溪学校所代替。其中有名的“牛顶樟”“孪生姊妹樟”和“一柱四友樟”,为今日的昌溪学校增添了独特景色。那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景象,不正是昌溪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的美好象征?
在村中还有在别地难得一见的村中水口。一般村落水口多在村头或村尾, 而这一水口却在村中央。有专家见此情景不无激动地说:“村中水口,全省少有。”其实这一水口原来也属于村头水口, 是后来村落发展变化使然。此话怎讲? 昌溪现处中心的庙坦上的古庙──“社稷坛龙关庙”,为元朝至正十四年所建, 那时这里即为村头水口。后人丁繁衍,民居向外扩展,使得该庙成了村中古庙, 这一水口也就成了村中水口。
    说到这“社稷坛龙关庙”, 据家谱记载:“至顺年间,伯父麒翁、父麟翁……又于龙关桥畔,舍地捐资,造成庙宇,曰社稷坛龙关庙。”可知它建于1341年前后。后在明、清时它都修缮过,并从那时起更名为“忠烈庙”。庙的正殿中央供奉了威震六州的汪华和他的第八子(俗称八老爷)──汪俊两尊菩萨。
汪华(586—649) , 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 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汪村(隋唐时属歙县)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父家中,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惭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五州,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并颁布一系列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公元624年,汪华奉诏进京,任忠武将军等职。唐太宗征辽时, 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富留守。据说, 朝廷对他拥有九个儿子心存忧虑, 怕他日后作乱。汪华体察出朝廷的此种担心, 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赤胆, 便杀了自己的八个儿子, 只留下第八子, 俗称“八老爷”。于此足见他对朝廷的一腔忠烈之心。汪华于公元649年病逝于长安。三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云岚山又叫东山营,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墓葬背靠云岚山,与其遥遥相对的是县城无聊山,近下是富资河。此一墓园由于历代的修缮和扩建,原有牌楼、石人、石马等建筑,加上历史上每年的祭祀活动,是徽州区域内的一道人人瞻仰的著名景观。目前则仅存遗址和残存构件。最近,有学人根据其地位和影响,提出了恢复汪王墓园的建议。但愿此建议能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
汪华在天下大乱时保全了数州百姓生命,因而在徽州一带长久被人怀念,以至被称为汪公大帝,将其升为神与菩萨同列,以祈保佑。因此,徽州各地纪念“汪王”的活动很多,“汪王庙”在徽州也是时常能见到的景观。但昌溪的“汪王庙”又称“忠烈庙”,并且到今天还保存完好, 则体现了昌溪人对汪华的忠烈之心的由衷敬仰。在此“忠烈庙”柱子上有楹联曰:“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功封社谡丕昭今古隆, 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 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 ”, 于此看出昌溪人对忠烈的特别看中和追求, 天长日久也使它逐渐成了昌溪人内在的固有品格。
    何尝不是呢? 昌溪人就演绎过一个惊心动魄的忠烈故事。这就是一之公九世孙、孟庸公长子吴仕昭。他于明洪武十八年(1386)钦试进士? 除授承直郎刑部广东司主事, 后升授承德郎。在任秉公执法, 治狱平允。当时为建国初期, 用法严峻, 士民冤屈而死的很多。洪武二十一年(1389)孟冬月, 吴仕昭上书直谏, 遭贬谪, 被处极刑。由于当时同僚上疏挽救, 才免去一死, 但被充军。他不忍心家族受到充军牵累, 即于当日又一次奏对,于是触怒皇上。卒于官,时年37岁。吴仕昭为国家、为家族如此轻生重义, 难道这不是一种忠烈气概吗? 带着对先辈的忠烈气概的由衷赞叹, 再来看眼前的忠烈庙, 它所具有的意义无疑已经扩大了。这忠烈庙中如再供上吴仕昭的话, 就更显出它对昌溪人的特有纪念意义。
    细看这忠烈庙, 长不过17.2米,宽不过4.2米, 规模并不大, 但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单看此庙不算壮观,但如果把它与庙前、庙坦和庙后景象结合起来看却显得非常奇特和壮观。
庙前方的人工沙墩上,有两棵互相依偎而神态奇异的樟树,一株像龙, 一株似凤, 人称“千年龙凤樟”。它们树围粗大,直径3.3米, 高38米,枝干粗壮,树叶茂密,树冠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罩地近1000平方米。夏能遮阴避暑,冬能挡风御寒,成为防风防洪避寒避暑的天然屏障,也是供人游玩的好地方。有人见此情景, 不无感慨地把它与黄山迎客松对举, 说:“黄山迎客松,昌溪龙凤樟”。老一辈人说,原先这沙墩东临昌溪河, 下有深潭,一年四季均有人在此垂钓,故有“昌溪十景”之一的“沙墩垂钓”之美称。溪两旁石磅中各长有一株数百年古槐,相对而立,枝叶相缠,遥相呼应, 被唤作鸳鸯槐; 还有柿子树、紫檀树等稀有古树。这里是昌溪人乘凉、晨炼、垂钓、消遣的理想场所。
庙后的土丘上,有一株千年银杏树。它立于原生地面3米高处,干围达8米,高42米。此树主干挺拔,周围枝叶分布均匀,紧紧靠拢,不旁逸斜出,素有“八老爷之马鞭”的美誉。在1982年冬天,因村中小孩玩火,这株千年银杏树不幸遭受了火烧10小时的抽心灭顶之灾。奇特的是在人力扑救的同时, 老天竟然在顷刻间下起大雨, 不一会大火终于被扑灭, 村民们说这是八老爷显灵。奇特的是在高大的树顶被火烧断坠下时,当时救火现场有数百人和树下即是民房庙宇, 它竟未伤及一人一物。更为奇特的是千年银杏树,在饱受火患后却安然无恙, 侧枝仍继续生长拔高,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出于对这株千年银杏树的喜爱和敬意, 不得不引人专门绕道庙后树下瞻仰。张眼探看树洞, 惊奇的是,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还看到了大火后留下的厚厚灰烬! 令人极想攀上树干了望村中景象, 但生怕不敬, 也只好放弃。走下坡地时, 还令人身不由己地回头瞻望, 觉得多望一眼就是多饱了一次眼福。   
    原来在这棵树旁边还有一株与之同龄的千年老樟树,其造型犹如一匹骏马,曾被前人誉为“八老爷之坐骑”。这一匹骏马、一根马鞭相勾连,加上前面庙中所供的英雄人物, 真是栩栩如生,神奇无比,经常使路过之人驻足观看,不忍离去。这是昌溪的一大景观。可惜造型犹如骏马的千年老樟树, 在上世纪的那个“大跃进”年代被无情地砍伐了,给昌溪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令人叹奇的是, 在庙坦正中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坦面上, 用不同色彩的石英石、云母石和各色鹅卵石铺砌成的各种图案──“鹤鹿同春” “丹凤朝阳”“连升三级”和“双钱”“八卦”等图案,每一种图案都精美形象得让人惊叹。有关专家赞叹说:“这只在皇家公园能见到。”庙坦下是昌溪古街,街侧一路是绕庙坦半周的石栏杆, 栏杆下有源于村北山谷穿村而过的小溪,溪旁有街心公园,小溪绕公园一周注入昌溪河。此溪俗称“八老爷之玉带”。
    处身此地, 既可观街道集贸之热闹,又可看花木浓郁芳香中松鼠、鸟雀嬉戏之乐, 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想象, 逢年过节,这里一定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之所在。庙坦是昌溪的交通枢纽,沟通着昌溪所在地的自然村。这古老的水口,现在成了“村中公园”。清晨在古树下漫步,傍晚在小溪旁长谈,冬日在坦上晒太阳,夏日在石栏上纳凉,好一幅乡村娱乐休闲的美丽图画。古村之中有此景象, 令乍到此地的人也顿生羡慕和眷念之情。
面对庙坦景象, 昌溪人有一种特别喜爱的情感。昌溪籍文学家吴羽白在《昌溪六景诗》中就有《 庙坦朝阳》一诗,表达了他对这一景象的喜爱:
坛庙村中一广场,
石栏垂柳映池塘。
朝阳甫照飞檐角,
缕缕炊烟万户忙。
同是昌溪籍著名书法家吴进贤, 在读了吴羽白的诗作后, 当即创作了《和羽白昌溪六景诗》,其中也对庙坦景象加以由衷赞美:
社庙门前晒谷场,
游鱼可数小池塘。
来来往往男和女,
难得偷闲农事忙。
从以上优美诗句的简单勾勒中, 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出这一景象所具有的美好意趣。
如果把庙前、庙坦和庙后这些景观当作一个整体来看, 自然就具有了一种壮观之美, 撼人心魄。这里的古树是很神奇的, 具有种种特别的神韵。这里的景致不但画了龙, 而且还点了睛, 这点睛之笔就是“忠烈庙”。而人们的许多习称也在自觉不自觉中点化着这双眼睛, 那就是所谓的“八老爷之坐骑”“八老爷之马鞭”“八老爷之玉带”等, 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合唱所形成的杰作, 内涵丰富、形式壮观, 给人以特别的美丽之感。
    环绕这古村的还有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象, 那就是古树。古树, 是古村落的历史见证, 是古村落的活化石, 不能小看。据说这一村落周边的古树有17个树种,数量在六七十株以上。这是古村落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昌溪古人重视林业的鲜活证明。在历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片森林遭到砍伐后的今天,仍保留下有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古银杏、古樟、古松、古罗汉松、古槠怀樟、古槐、古采椤等名贵树种, 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些绿色文物也为昌溪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秀丽,几分魅力。真想对这六七十株古树进行一一拜访, 以直接感触这古村落的鲜活历史。但一时不能够, 只好慕名专门到“福安堂”这一明末清初的古宅中, 去探看池塘旁的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罗汉松。到得此处, 远望去即被它的粗壮高大和苍翠葱茏所吸引,直引得快步跑去与之合影留念才感到心满意足。听说有一大城市的园林部门非常看好它, 愿化高价买去美化城市, 由于昌溪人的特别不愿意而最终使来人的愿望落空。试想, 如果这株罗汉松被买去, 离开了这里的水土偏又不能存活的话, 则无异于剥夺了它的生命,那可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眼前的罗汉松啊, 你有幸在本土继续生存和发展, 你就尽你所能、放开心思好好生长吧, 昌溪人是你永远的保护神!
沿着村落走了一大圈, 终于来到了昌溪河边。
站在河岸边, 这昌溪河可谓源远流长而又清澈透底。据介绍, 昌溪河发源于天目山脉西侧,由昌、华二源汇聚成流。昌源出自清凉峰至搁船尖一带山峰西麓,流经竹铺、三阳、梓里、苏村、唐里等乡镇,到石潭外与华源汇合,沿途接纳柏川、英坑、小溪、周川等支流。华源则出自绩溪县逍遥岩南麓,流经石柱坑入歙县境,再经水竹坑、西村、横溪、金山、庄川、上干、河政、霞坑、进丰等村到石潭外汇昌源为昌溪,途纳九条溪水,汇合后经昌溪到定潭,在深渡注入新安江。河道全长70公里,河面宽12—75米不等,昌溪地段最宽处达百米,坡降4,19 ‰ ,流域面积452.4平方公里。昌溪河水有急有缓,曲折多姿,深潭浅滩错落相间,配以河畔青山翠竹,绿草如茵,吸引着诸多骚客游人前来驻足观赏。
在昌源中村和华源西村以上河段两侧,岩石多裸露,有大量砂砾、卵石、大石,水流湍急; 中、西村以下,水流稍缓,河床堆积优质砂砾、卵石, 奇形怪状。它不但可作建筑材料, 而且色彩缤纷的卵石还为游人和藏石家搜集点缀盆景创造了条件。曾有藏石家在河滩上捡到奇石一块,其脉络酷似中国版图, 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从凌家巷至坝潭的河面上过去架有五座木桥, 成为奇景。可现在只有羊坑木桥了, 它长达75米,宽近一米, 非常古朴别致。倘在桥上走走, 自是别有一番风味,感觉特美。走到木桥上, 体会那悠然闲趣, 自是妙不可言。历史上昌溪河段水很深,可以通航,在上游有王家埠的遗址可以证明。
顺着蜿蜒的昌溪河水而上, 可以找一高坡眺望昌溪古村的整体形象了。当你来到通往沧山源的山岭上, 迎着夕阳的余晖, 向古村遥望, 整个古村落尽收眼底。抬眼望去, 古村落依山傍水, 坐北朝南, 背依里西山, 面朝昌源河, 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只见村北有积毛岭、朱岗岭、福金山为屏障,南有外西山、火焰山坐镇古村落水口, 而处于山水之间的盆地间整个古村, 则恰似一只巨型蝴蝶展开羽翅, 栖息在众山脚下和昌水之畔。面对此种突然间展开在自己眼前的奇异景象, 令人顷刻间突生种种奇思幻想。莫非此番所见, 就已经揭开裹藏在这古村身上的神秘面纱? 莫非这古村乃由一只神蝶衍化不成? 越想越让你觉得此中的神奇, 原来昌溪是一只翩翩而飞的神蝶!不管怎么说, 这个古村落是蕴藏着丰富奥秘的, 有待于人们去一一揭开它的神秘书页, 去探看个究竟, 但这需要一些时日。短暂的探访, 即让人领略了它的诸多神奇和美丽, 倘若沉潜下来细加体味, 岂不从此永远陶醉其中而不能有一时半刻的自拔?!
看了这些, 想到这些, 此时此刻只有恰切的诗句才能真正传达对于昌溪的感情, 吴氏后裔吴观焰先生所写的诗句让人情不自禁地脱口吟诵而出:
昌溪河水长又清,
历史悠久出名人。
诸多古建具特色,
无愧歙南第一村。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72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贵宾

积分
11768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突出贡献奖拍客起早贪黑奖优秀版主奖金点子奖爱心天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连载下文。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83

主题

7120

回帖

6743

积分

状元

积分
6743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09-4-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顶起: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

主题

4343

回帖

1350

积分

进士

积分
1350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

发表于 2009-4-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愧歙南第一村!

听说西园内有好多东东是从昌溪收购来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2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贵宾

积分
11768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突出贡献奖拍客起早贪黑奖优秀版主奖金点子奖爱心天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虎 于 2009-4-15 12:25 编辑

《八说昌溪》之二    太湖祖祠高又深
      太湖祖祠是昌溪吴姓宗祠。之所以称“太湖”,是因为这一祖祠所在之地原名“太湖丘”之故。
      在徽州,吴姓与程、汪、黄、胡、王、李和方姓一起被称作“徽州八大姓”。由于它们迁居徽州的历史比较早,对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拥有重要地位。昌溪吴氏自然也属于“徽州八大姓”之一。而在歙县又有“南吴、北许、东叶、西汪”的说法,这是古代歙县最多的四大姓氏,也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氏。昌溪可以说是整个歙县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要说徽州吴姓, 就要从汉代的吴浅说起。
      汉初长沙王吴芮第三子浅, 封便顷侯, 析居黟县, 是徽州吴氏一世祖。后吴氏六十世吴义方因讲学新安歙州, 因爱新安之胜, 遂居于此。夫人叶氏, 生子三, 曰:太微、少微、宝微。以少微时名最著。墓在今屯溪区篁墩。徽州吴姓一般以吴浅为远祖, 以吴少微为近祖。
      六十一世吴少微, 字仲芳, 号邃谷, 谥文惠。歙县人, 徙居休宁西石舌山。长安元年(701)辛丑举进士, 御赐晋阳尉,京兆节度使,兼管江淮等州大都督侍中御史,同平章军国,赠晋国公。神龙年间(705─707),为左台监察御史。太和元年(827)三月初七日御赐像赞。与晋阳尉富嘉谟、太原主簿谷倚同以文辞著称,人称“北京三杰”。三人曾官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为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地, 时称北京。为文与嘉谟均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号“吴富体”。其中吴少微所作《崇福寺钟铭》, 富嘉谟所作《双龙泉》以及《千烛谷颂》, 尤为世人推崇。二人文风高雅, 雄迈厚重, 对初唐崇尚徐庾体而带来的浮艳轻靡文风给以强烈冲击, 开创了一代新文风。少微卧病洛阳时,闻说富嘉谟去世,乃作《哭富嘉谟》诗,也悲痛而逝。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不传。所幸《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全唐文》
存其文六篇,尚可窥其面目于一二。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O、《新唐书》卷二O二。
      吴少微夫人朱氏、王氏,曾诰封一品夫人, 生子巩。吴巩, 唐开元间(713─741)举进士, 官中书舍人。墓在休宁县西门外凤凰山。建祠“老柏墩”,以古柏而名。乾隆年间建新祠于休宁南门街。吴里人后以少微父子文行知名, 故改休宁石舌山为凤凰山, 莲池为凤凰池。
      六十九世, 丰溪始祖吴光, 官宣议郎,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庚辰自休宁迁居歙西之溪南, 又曰丰溪。
      七十七世, 丰溪九世和昌溪始祖吴一之, 又名益之, 讳德芝, 字元举, 号若兰, 吴旦公第六子。宋绍兴年间前往临安缴纳赋税, 泊舟深渡, 登上凤池山, 看到昌源山水潆洄, 于是寻至沧溪,遇到一个叫方兴的人,寻得太湖丘一块吉地,并卜得好兆, 于是买下该地建坟。元配安人程氏,继配安人孙氏,同公合葬太湖丘畔,一名竹园埵。生子二, 曰:願学、願玉。
      据吴氏后裔吴示豪先生考证, 吴姓迁入昌溪年应以一之公选定昌溪(昌源)年为始,即绍兴丙子(1156)。据《慎朴堂吴氏祭簿》(乙丑年立)记“于大宋绍兴丙子,因赋役临安,乘舟而往……趋之昌源。……询乡人……。公喜曰,吾今解粮往都交上,完毕回时……”又据《歙南太湖吴氏宗谱》记:“公事既毕来获其地构一小庄,往来寓居。更字德兰,号若兰。”可见,自绍兴丙子年起,一之公即始居昌源,自淳熙庚子(1180)葬于此,他24年寓居于此, 为以后愿玉公世居昌源奠定了基础。故应以此“绍兴丙子”年作昌溪吴氏迁入年。
      七十八世, 丰溪十世, 昌溪二世吴願玉(1160—1223),字君琢。性至孝,因庐墓以居,更沧溪名为昌溪。
      昌溪吴氏就这样相继发展而来。

      说到昌溪人对自己祖先的敬重, 那是令人感动的。这里有个故事。
      近年里一个叫王国鍵的与一行人到徽州采访,有一天来到了昌溪,在得知这里有一户吴姓人家收藏有宋代皇帝题字的画像, 大家都想看看。
      在村主任的带领下,他们一行来到了村旁一户小院。敲开门后,迎接他们的是一位40多岁的家庭主妇。当得知来意后,妇女面露难色地说,她丈夫在南京做茶叶生意,离家时留下话,这件东西不得轻易拿出来给外人看。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恳求,加上村主任也向其家中老人做工作, 妇女终于松口说,她要打电话请示其丈夫。
      后来她丈夫在电话中终于同意给他们看,但特地叮嘱不能拍照摄像。在获得承诺后,妇女带他们走进一间内室, 用一杆木棒小心翼翼地从屋梁上吊下一包东西。打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裹布,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古老的祖容像,也就是古代悬挂在祠堂或家居中堂上的祖先画像。王国鍵一眼就认出,这是徽州吴姓近祖唐代人吴少微的画像。
      看到这幅画像,他想到在《歙县左台吴氏大宗谱》的序言中读到过关于吴少微画像保存经过。后世吴氏家族均认吴少微为徽州吴姓近祖,将吴少微的相貌勒像供奉祭祀。画像世代相传,到了康熙初年,由一个叫吴钦仪的负责保管。吴钦仪把画像当作“隋珠卞玉、彝鼎重器”,小心呵护,精心保管。由于年代久远,画像免不了受到一些损坏。吴钦仪忧心重重,担心万一不小心,一个闪失,画像被毁,自己则成族中千古罪人。于是,他请人把画像临摹成几份,吴氏支派各获一轴精心收藏,以此希望吴氏子孙能将祖容像好好保存,一代代传承下去。吴钦仪的使命算是完成了。那么其后的三百多年间,吴氏子孙又是如何传承祖宗遗像的呢?
      据村中这位妇女介绍,她家这一支是吴氏宗族中的嫡子,族中人除农桑外,经常出去经商寻些钱贴补家用。就这样世代相守,一直相安无事。到了清代咸丰年间, 太平军打进了歙县,乡间开始“跑反”。由于她太公公年轻力壮,族 中把这幅祖容像交给他负责保管。太公公带着这幅画像逃到浙江,辗转于穷乡僻壤,最后饥寒交迫一病不起。临死前,他把这幅画绑在身上,把身上的所有银两交给当地一位老者,告诉了其家庭地址, 托他在自己死后埋葬自己并想法告诉家人,让家人把自己的尸体掘出葬于家乡。乱后,老人找到了他家。当家人把太公公的尸体挖出后,这幅祖容像也被挖出,完壁归赵地回到了歙县家乡。到了“文革”时期,歙县破“四旧”如火如荼,家中的这幅画被造反派搜出,与其它东西一起堆放在大队部的楼上,她的公公趁深夜看守松懈,潜入楼上将这幅画偷回,连夜逃出歙县。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敢返回家乡。   
      这让王国鍵他们一行人很是感动, 感叹整个徽州简直就是一个偌大的类似于敦煌的“藏经洞”。 因此也使他们明白了徽州之所以能成为“文物之海”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小插曲可以看出昌溪人对祖先是何等敬重和热爱!
  
      昌溪祖祠──太湖祠的兴建, 始于第九世孙仕昭子孙的日益昌盛后, 于元中叶时筹资于祖坟太湖丘旁兴建,故称太湖祠。但建祠经历了曲折, 在将要竣工时即遭火烧, 后经六次筹资兴建始成规模。
      对太湖祠建祠起始时间问题, 吴氏后裔、吴示豪先生曾作过专门考证。他认为应以太湖祠初建日期为建祠的起始时间,即以应敏公鼎建宗祠始。据《歙南昌溪吴氏太湖宗谱》记载:“应敏公……擢除县职,仁惠及人,鼎建宗祠。”这是见到的关于宗祠修建最早的记载。虽没有具体的修建年月,但可推断在十三世纪四十年代,即1240―1250年间。此说根据为:(一)应敏公生于宋宁宗嘉定庚辰(1220);(二)“擢除县职”应在二十岁以后,即1240年后;(三)“仁惠及人,鼎建宗祠”当在二十五岁以后;(四)富春、功茂公于“龙关之阳复构宗祠”。可见如设定在二十五岁时应敏公建宗祠,至2005年正是760年祭;若以三十岁时建祠,至2005年为755年祭。

      悬挂于太湖祠的由朱元璋亲书的“第一世家”额匾是昌溪吴姓的最大荣耀。传说朱元璋与仕昭公因君臣之份,颁了圣旨并御笔写了“第一世家”额匾,显示出吴家宗族的自豪与荣耀。对此民间还有一说, 那就是朱元璋在出兵徽州时曾来到昌溪休整, 避雨太湖祠下, 得到吴家真诚款待, 有感于此, 故题“第一世家”额匾以赠。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可信呢? 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但还是将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更能使人信服些, 也就是朱元璋既有避雨太湖祠下, 得到吴家真诚款待的经历, 又有朱元璋与仕昭公的君臣之份,于是后来颁了圣旨并御笔写了“第一世家”额匾。当然在这里朱元璋与仕昭公的君臣之份是无所疑问的, 这便使朱元璋是否来过徽州的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了。朱元璋到徽州, 这在徽州民间有大量传说, 但在正史上是否有记载呢? 在《明史•朱升传》中就有记载: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太祖善之。
      另在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 那就是在卷214所载的“吴国公出师至徽州”:
      吴国公(即朱元璋)出师至徽州,召儒士唐仲实, 问:“汉高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一天下,其道何由?”对曰:“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 故能定天下于一。公英明神武,驱除祸乱,未尝妄杀。然以今日观之,在虽得所归,而未遂生息。”吴国公曰:“此言是也,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己,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遏尝忘也。”
      又闻前学士朱升名,召问之,对曰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吴国公悦,命参帷幄。
      据上可知, 朱元璋到过徽州就不是没有根据的了。至于他是不是到过昌溪, 这倒无须深究, 起码说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无论怎么说, 朱元璋亲书“第一世家”额匾是真实的, 这有额匾自身为证。

待续...........。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72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贵宾

积分
11768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突出贡献奖拍客起早贪黑奖优秀版主奖金点子奖爱心天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虎 于 2009-4-15 13:18 编辑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太湖祠吧。
      主祠大门两边对称矗立光滑如玉的黑色大石鼓, 柱础和大多石料均为“黟县青”加工而成,黑中发亮。祠前左上侧竖有栓马石, 传说为当年朱元璋来昌溪时栓马所用。
      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铺有鹅卵石。正前面有池塘──月池,与通庙坦的小溪相通, 常年水满,栽有荷花, 不仅显得风景优美, 且是周边防火之有利举措。池东有两丈高的护祠墙,墙上壁画至今犹在。坦南有花戏台,逢年过节在此演戏,数千人聚在一起十分热闹。只可惜原精雕朱漆的花台已遭文革毁灭,月池也失其原貌。
      太湖祠建筑宏伟,工艺精湛。主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有议事厅, 生活区和配套设施。大门坊上的精致花卉木雕及议事厅的名人题词及砖雕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鳌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各脊兽献立其间,交替起伏, 气派壮观。这一自然优美的韵律令人触目赞叹,不愧为古徽建筑中的杰作。
      祠的内部结构和工艺及选料在诸多古祠中亦属独特。祠为三进两门堂,五间六厢,后进三层, 为砖、木、石结构。共有柱80根,主厅的两根大柱柱围5.1尺,中段略粗,成梭形, 下嵌铜圈,这是典型的明代竖柱格局。该柱是楠木的,祠内梁坊、柱础、斗拱、雀替、搏凤、屋面上皆有精致雕刻。最可贵的是后进梁拱、梁托上雕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玲珑可爱的百兽。
      前进是宽大的大厅,中有天井, 两边回廊是供祭祀和族议大事的地方。后进高出中进五级设有神座,楼下入男士神位,楼上入女士神位。中进两边有香火炉。中进天井中有水池,可为防火之用。
      该祠嘉庆年间大修过一次,特别是后进,有些是在此期间重建的。现该祠基本完好。
      昌溪吴氏在一之公后, 支丁繁衍众多,继祖祠太湖祠于元未明初建造外,清代早、中期各支派也纷纷建立支祠。庠里建有支祠“明湮祠”“思成祠”“敬义堂”“存理堂”“务本堂”“贻清堂”“敬伦堂”“保和堂”“嘉庆堂”“怀德堂”“仁裕堂”“作德堂”等。田干所建支祠分成六、八大份。六份为富春公建“敬严堂”,支下六子八份为功茂公建“荣公所”,下有“理和堂”;功茂公生道长、道恒; 道长生子振如、振功、振才、振员,分别建了“细和堂”“积善堂”“承恩堂”“寿乐堂”,还有“怀远堂”。道恒生子振洪, 建了“理和堂”。振洪生秀玖、秀环、秀琬、秀琼。叔侄共为八房人故称八份。数百年来这些支祠, 或因失修倒塌,或因火患,或因拆建,现存的只有祖祠“太湖祠”, 支祠“寿乐堂”“安礼堂”“敬严堂”和“理和堂”等处了。其中“太湖祠”和“寿乐堂”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它们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完全够格,只是申报的工作还没有去做。
      下面就来说说员公支祠——寿乐堂。
      昌溪村发展到清代十分昌盛。据族谱记载, 1730年昌溪吴姓就有数千人,而且为官者甚多,为商发财致 富者不少。族支繁衍、人丁兴旺,促成了支派自主,支祠也应运而生。太湖支丁繁衍至第十二代振员公, 此一支为官为商者最多,也最富。至第二十二代永厚公生子三人,长子大冀、次子大蓂、幼子大楠,更是到了鼎盛阶段。他们不仅填河筑基建了规模宏大的宅院群, 而且捐资建造歙城河西桥,修溪南祖祠,重修太湖祠,还于嘉庆年间兴建“员公支祠”, 又名寿乐堂。因建造时经济实力充足,故而寿乐堂在建筑风格上有其特异之处。
      该祠坐南朝北,因属支祠,其宽度不得超过祖祠太湖祠, 为13.5米,比祖祠宽度少4米, 而长度则超出太湖祠5米, 达45米。其结构形式与太湖祠相同。但因支祠只能是四间五厢,而这也就反而使寿乐堂建筑工艺有了难能可贵之处。一般宗祠大梁不过4根,而寿乐堂有8根大梁, 一树二梁, 而且前后三进的正梁长达13.3米、高1米, 为江南第一大梁。
      寿乐堂的建筑格局与祖祠无异,同为三进两明堂, 同样显得气势磅礴。而优于太湖祠者是全祠均以柏树为主,数十根木柱、掌壁、门坊均以柏树为料。另外寿乐堂增设了门坊——员公支祠木牌坊,堪称中华一绝。前有月池,后有祠堂, 三者浑然一体。
      最具特色的是这里看不见明显的石雕,而二进的明堂围石以及三进台壁的每块石料皆为一块由自然石纹组成的图案,有山水、有雷电、有人物花卉, 选料及制作确是别具匠心,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古建珍品。   
      寿乐堂曾是原复兴小学和昌溪小学旧址,在这里曾培育了无数英才。这里还曾是抗日救亡时和解放战争时的革命活动中心。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失修,  2002年由吴氏后裔、吴示豪先生捐资进行了翻盖抢修。
      这里还要特别说说木牌坊——员公支祠门坊。
      也许你见过不少石牌坊,比如坐落于歙县县城的许国牌坊, 坐落于离歙县县城不远的棠樾牌坊群等,但你肯定还没有见过木牌坊。也许你会想木牌坊再神奇也比不过石牌坊吧? 还是先行看一看再作评说吧。原来这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 四柱三楼,  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四个大字。高领重脊,公角翘起,铺以小青瓦,以园檐滴水。天檐板红漆雕花。一字形的四柱上架置重檐木坊,表现出高超的建筑工艺。《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确实如此, 它不但自身工艺独特, 而且与前后建筑连成一个整体, 造成一种新美, 再加上这种建构的独一无二, 那真是风光无限了。特别对“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的体味尤其深切和独特, 觉得此乃的评, 作出如此评论者, 真乃业内里手、昌溪木牌坊的真正知音。
      该祠坊位于村中,四边皆另有支派支祠,处原“理和堂”“怀远堂”“承恩堂”“荣公所”之中央。据说原北京北海公园有一类似木坊,但现已失去,而此坊却保存完好,更显得弥足珍贵。它已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它的独有性, 又哪里是一个“县保”所能体现得了的呢?往小里说也当可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徽州有各式各样的牌坊, 昌溪也有两座牌坊值得一说。
      一是石牌坊——姚氏贞节坊。它位于昌溪村头路边原“二水环西”风景区旁。现已被民居围在其中。《中国建筑史》介绍说:“清康熙24年(1759年)立,灰凝石,三楼二柱,平板坊置四冲天柱,宽3.7米,高8米。檐下有斗拱,前后有八块靠背石碑,从高到低有“圣旨”“节孝”及“旌表故儒吴永玠妻姚氏”字样。坊虽不大,但结构别具一格,已入县保单位。
      二是砖牌坊——太湖贞节坊。该坊原砌在祖祠太湖祠南生活区所在的墙体上,高4米,宽3.5米,砖雕十分细腻、精致,上有“圣旨”“贞节”和旌表妇女名单。可惜文革期间将全部字迹毁坏。砖牌坊在歙县志中记载的只有县城一处, 而昌溪砖牌坊也显出它自己的价值。这一砖牌坊上的节烈名单虽不再存在, 但在家谱中还可见出一二, 这就是:
      吴弘赐安人方氏。吴弘赐, 字达夫,生于1707年,殁于1730年,存年24岁。安人方氏,磻溪人,殉烈绝食七日而殁,题请旌表,纂入志乘。
      吴锡绶长女吴淑娥。吴淑娥, 生于1855年,幼字同邑瞻淇汪贻溎,殁年甫十岁。淑娥誓志守贞侍亲终身。殁于1896年。存年42岁,1899年奉旨旌表贞孝。
      吳锡菾安人洪氏。吳锡菾,字寄农,太学生。生于1839年,殁于1863年,存年25岁。安人洪氏,三阳坑人,奉旨旌表节孝,生于1838年,殁于1895年,存年58岁。  
      吳锡图孺人方氏。吳锡图, 字羲文,例授登仕佐郎,生于1845年,殁于1866年,存年21岁。孺人方氏,磻溪人,奉旨旌表节孝,生于1839年,歿于1892年,存年54岁。
      在这里把贞洁之妇加以介绍, 意在说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精神戕害即使在这山区古村也不可幸免, 可见它对徽州妇女的影响具有特别的广泛性。建于1905年歙县县城新南街的贞烈牌坊, 共旌表徽州府属节烈妇女65078人, 则是对徽州各地所有的节烈妇女的一种总量统计,可谓触目惊心! 于此可知, 歙人赵吉士所言“新安节烈最多, 一邑当他省之半”绝非虚语。
      在昌溪吴氏族谱中, 虽然记载了大量人物, 但多极其简略, 其中只对那些在宗族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迹加以特别记述, 这就有把它们奉为楷模和变成传统的作用。由于在族谱中这类记载并不多, 所以在这些记载中就更可以看出它们对昌溪后人的诸多意义, 不妨简介于后。
      秉公执法治狱平允、直谏遭谴而又大义凛然的吴仕昭。吴仕昭(1353—1389),字仁师,昌溪九世。明洪武初为府学持敬斋生员,十六年(1384)入南京国子监,十七年(1385)京闱中郎贡,钦选进士,擢授承直郎,任刑部主事。二十一年(1389)升授承德郎。在任秉公执法, 治狱公平得当。当时为建国初期, 用法严峻, 士民怨屈致死的很多。洪武二十一年(1389)孟冬月, 吴仕昭上书直谏, 遭贬谪, 被处极刑。由于当时同僚上疏挽救, 才免去一死, 但被发配充军。吴仕昭感叹说:“我不能感动皇上, 因直谏得罪,可这又怎么能连累子孙也跟着充军?”即于当日又一次奏对,于是触怒皇上, 于洪武戊辰十月十七曰申时卒于官,年37岁。当日弟仕英及家人也遭凌辱。人没有不想活着的, 而仕昭轻生重义, 不想累及子孙, 其节悲苦而品德宏大。祖母汪氏痛其无辜受戮, 告诫子孙此后不入仕途。仕昭于元代末年, 自号清隐, 建希濂轩, 仿周敦颐之光风霁月,与诸隐君子赋诗赠答, 吟咏性情, 不求仕途。等到洪武开创基业, 大召名儒, 彻底改变原来想法, 以兼善天下。历仕不久, 即卒于官, 未大行其道而徒直谏以死, 虽死犹生。时人痛惜他遭遇无妄之灾, 多诗文赞之。
      友爱兄弟不曾有嫡庶之分、教子以读书为务而又有中流砥柱之称的吴弘律。吴弘律(1709─1741),字正声,昌溪二十一世。 貤赠朝议大夫,晋赠通议大夫。兄弟五人,只有弘律是嫡出,可是他友爱兄弟,没有嫡出还是庶出的分别。兄弟各家庭之间相处得非常和睦。弘律以读书为业,每当开卷有所获,就高兴地说:“子孙后代即使不聪明的话,可是经书不能不读。”当时正当国家刚刚平定,可是以强欺弱之风还没有完全消失,甚至还有白刃相凌而官府不加过问的情况。弘律却被人所敬畏, 没有哪个敢欺负,从父兄弟数十人都依靠他。所以当时的族人都把他当作中流砥柱看待。他母亲抱着他的儿子站立身边时, 就指着儿子感叹说:“算命的人说我很难活过35岁,如果确实是这样,我就等不到看见儿子长大成人了。以后应当让他通过读书来寻求出路,长大后替我告诉他。”他妻子方氏, 磻溪人,貤封太恭人
晋赠太淑人。她一开始听到算命人的话,就感叹说:“妯娌二人将是一节一烈啊!”这里的“烈”说的是伯母,而“节”就是自己在发誓。自从弘律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败落,他母亲食贫守节六十多年,勤俭可是喜好做善事,尽管自己吃饭都很困难,还把吃的推让给穷人,而自己却甘心忍饥挨饿。曾经拿二钱买油,路上遇到贫穷的人就分一半给人家。终身独自一人住宿。就是到了年老了,家庭生活已经很好了,还是担心着哪一天会没饭吃。
      弃儒远商以孝养母、与人忠信而不以市道交劝和见善举则必为的吴永厚。吴永厚,(1736—1802),字广仁,号乐山,昌溪二十二世。翰林院待诏衔,敕授登仕左郎,诰封朝议大夫,晋赠通议大夫, 貤赠资政大夫。永厚六岁时就没有了父亲,两个姐姐都还没有长大,弟弟还在襁褓中。家道中落,母亲苦苦守节, 依靠双手经营生计,以此养教儿女。永厚开始以读书为业, 想遵照父亲的遗言努力诗书,后来看到母亲没有鱼菽之欢,反而为家计所累,在13岁时就放弃儒业, 远到京城经商, 以此孝养母亲。永厚性情机智灵敏,与人相处讲究忠信,不拿世俗的一套交往劝勉,懂得天时人事之消长的规律。当货物过多,他人相互放弃时,则收购囤积,不久价格翻了几倍时,就又不敢居奇,以廉价销售,获得成倍的利润,可市场价格也得到平抑,使百姓得到好处。在用人上, 只要是所赏识的人,给以重金经营,出入不问。有一个三次都折本而归的人来见他,他加以安抚和宽慰,又加倍给其资金让其经营,后来全部收回所折之资而获得超过本钱的利润,全部拿来归还,没有半点自己留下的。所以不到十年而使财富称雄于一方。永厚之才就是用来辅治天下也不困难,由于国家安定和平,国家重视科举考试,不如此就不能改变身份,他本来就无暇去做,可是也不屑去这样做。他富裕后就筑室奉养母亲,门额叫“诒安堂”,想让母亲生活得安逸。姐姐出嫁时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因为弟弟很早就失明,特别疼爱他, 为他筑室娶妻,并准备了田产留给他的后代。由于母年纪大了,就回家乡奉养。只要是善举他见到了一定去做。重修太湖祠他资助田地若干,作为日后修葺祭祀之费,并置膏火之用,以培植子孙读书,使他们继承祖先的事业,有游学而不荒费学业的,就每年加以资助。乾隆甲寅徽属大荒,他刚好在太平府,听到消息就赶快回家,拿出积粟用以赈济,靠他赈济而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居官廉而公正、禄之所入咸施于族之贫者的吴大冀。吴大冀(1769—1818),名玉堂,字伯野,号云海。昌溪二十三世。历任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升授兵部员外郎京察一等记名,以知府用,诰授朝议大夫。大冀生于京城,12岁随母南归家乡。自幼聪敏果决,后以主事分选兵部升授员外郎。居官廉洁公正,为官二十余年,俸禄所得不用于别的投资,全部都施舍给族中穷人。有《桃花书屋图》碑刻现藏歙县新安碑园。吴大冀北京寓所院内有白桃树一棵,高四丈,枝叶繁茂,阴地两亩多。树下可坐十余席。春风桃花盛开之际,大冀约好友阮元、法式善、马履泰、李宗潮、汪梅鼎等名士,于桃树下同饮。席间,黄山人黄均为之作《桃花书屋图》。大冀即延请高手摹刻上石,按所绘之图,名家题咏21篇及自跋,依地支顺序排列,共12方石刻。石宽100-105厘米不等。石质均为白玉石,质坚而美,篆刻精致,图文并茂。后由家人由水路运送回家乡昌溪。
      无纨绔之习而又友爱兄弟、构建书屋以为家塾而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吴大蓂。吴大蓂(1773—1834),字应阶,号荫斋,吴大冀弟。候选知府,诰授朝议大夫,晋封通议大夫, 诰赠资政大夫。出生于京城,八岁随母亲南归故里。小时侯经历丰富,无纨绔之习,读书喜观大略,于廿四史一年内必翻阅终卷,所以诸曾孙开始的名字都是取的史书中的名人、不常见之名载之家谱作为预名。后因兄弟难以聚首,而眷念长兄友爱季弟,敦手足之情,就是到自己年老了也是这样。教子读书为务,在住宅东南边构建梅花书屋,作为家塾,并自己撰写对联:“传家惟有十三经读过无忘便为佳子弟,插架何须千万卷用来恰当即是好文章。”又请汪太史兰畲, 用颜料在其轩上写“诵芬”二字。内心深处想使子弟能诵此清芬, 将来为通儒、为良吏,不是世俗那样专为科举成名。丰溪大宗祠年久失修,捐金修葺,又建支祠忠爱祠, 并备有祭田供祭祀祖先。歙县河西桥为通衢之要道,在即将倾圮时,首倡捐金为之重建。巢湖大水,禾麦无收,开谷仓赈济。道光初年,经常歉收,野多饿殍,出谷赈济,活着的给饭吃,死去的帮助掩埋,不遗余力。而平时怜恤鳏
寡孤独,更难统计。
      性情淡泊不求仕进而又教子以读书为务的吴大楠。吴大楠(1781—1859),字君让,号怡园,吴大冀二弟。太学生,诰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他性情淡泊,不求仕进,平居爱闲静,喜鱼鸟花木,谈风话雨,聊以自娱。教子以读书为务,建“杏花书屋”为子孙读书处,有林隐士之风。50岁时就把家事交给子孙,而自己优游泉石,颐养天年。与夫人年届八旬,精神矍铄,子孙繁众,亲见元孙。咸丰六年御赐“七叶衍祥” 匾额以旌其闾,王茂荫为之撰写70寿联。
      友爱性生而又治事决明、远略过人而又仗义轻财的吴广鑫。吴广鑫(1805—1862),名庆来,字心儒,又字莘畲,号研波,吴大蓂次子。候选同知,诰授奉政大夫。兄弟六人,他年未三十父亲就去世,弟广邠年龄甚小,扶持教诲,为治生产,并建屋以居,他爱护弟弟超出寻常。此后粤匪扰乱, 庚申年郡城失陷,贼匪来村滋扰,合家迁避。可是后来锡绛、锡纯、锡丰因为别的事情又回到村中,将陷于贼匪之手,凶多吉少。他听说后,携锡维沿途探访,而所幸锡绛他们免于灾难,在路上相遇时已近夜半,锡纯惊魂未定,仓皇失措,山路高峻, 举步倾跌,全依赖他扶掖以行。辛酉年,广麓、广邠公相继去世,他痛惜两弟梦寐不忘。当父亲去世时,族人由于他年弱,屡来欺侮,悉忍之。村中开设有典铺,本来用于方便族人之急需,可是豪猾之人因年值荒歉,肆意强行索取。他为人仗义轻财,可是族人竟一再索取,并聚众数百人,蜂拥典铺,持刀伤人。族中的打抱不平的人,将凶徒捆缚起来。他不得已告到官府,惩其首恶,宽其胁从,强横之人才收敛,家业得以不顺利发展。村中族谱废修一百多年,近支数代,他为辑之手缮一册。后遭变乱,各房谱牒散佚无存,仅存他所录一册, 后人才能上追先世。元配宜人张氏,定潭人,诰封宜人仁慈慧敏,主持家务有条不紊。凡有善举,她多赞成去做。
      自奉甚薄而大义所在则毅然为之、重视教育而又备供膏火之资的吴广麓。吴广麓(1809—1862),字瞻原,号竹坪,吴大蓂第三子。敕授文林郎,封中宪大夫,诰赠资政大夫。他出生时, 家中非常富裕,可他自奉甚薄,食无珍味,到老还青鞋布袜,继承先人房产,从没有过扩大和修饰。远族无赖常常无故索财,蛮横不讲道理。有即使有强行夺取的情况他也不禁止。打抱不平的人教他诉讼解决,他不答应。碰到真正大义之事,就毅然去做,即使拿出巨万也毫不吝惜,而又有知人之鉴。正当他年少时,荫斋公就把家政传给他时,由于各地生意需要,佣人有数百,他综合安排随所指使, 使家业日益丰硕。当举行乐山公葬礼的时候,子孙繁盛,他的同祖兄弟有13人,子侄辈24人。人愈多葬事愈难处理, 他慨然独任,置所有利害嫌怨劳费而不顾。戊戌年正是英国人作难之时,友人因卖茶被外国人欺侮,他听说此事亲自前往,单词片语而使外国人敬服。陕西巡尹范国瑞,从苏州避乱到徽州,他一见就知确实,就放手借给千金,旁人都笑话他。等到叛乱平定后,范国瑞最终因商贸获利, 携母子来探望。云南阁学张仙舫,因办团练来我徽州,杯酒间就与他订为异姓兄弟。后广麓全家避乱祁门,多倚仗这位朋友的帮助。旌德秀才汪从先举家避乱昌溪,他提供吃住,当叛贼来昌溪骚扰时,锡绛、锡纯、锡丰藏匿在“诒安堂”室中将被贼匪捉拿时,汪君竟挺身而出捉拿贼匪,使吾兄弟脱险。他曾经认为世丰之家,只有特别聪明的人才知稼穑之艰难,而培养的人一般以中等才能的为多,不教导他们读书,没有不成为纨绔子弟的。曾经考虑建书塾,名为“梅花书屋”,因世乱没有建成,他感到遗憾。又考虑到子孙繁衍,或许有无力读书的,于是将太夫人所遗留下来的财产经营之利润作为膏火之资。甲寅年后,干戈遍地,就储谷以周济亲族,门下食客盈庭。大乱之时,家人子妇流离转徙,由于诸位门客乐于出死力, 使在避难的地方都能做到衣食无忧。其他如为人排难解纷,或出资, 或出力,成全他人骨肉亲戚之好的事情很多。
      乐善好施的吴广灏。吴广灏(1815─1853), 名庆五, 字仿梁, 号舫莲, 吴大蓂第五子。诰赠奉政大夫。他为人乐善好施。昌溪距深渡计程十五里, 道路倾圯, 艰险异常, 面水背山, 有如蜀道一样难行, 过往行人以之为苦。他慨然出金数万, 使狭的地方变宽, 使陡坡变平, 终成平坦大道。歙县河西桥, 为六邑通衢, 被水冲激崩坏, 也出资修复, 令人称颂不已。
      至孝而至割股疗母的吴遇旦吴遇旦, 康熙辛亥年生,戊辰年殁,年仅18岁。他幼时纯孝, 在母病医药无效的情况下,便以割股治疗, 从而使母病痊愈。他暗自包裹创伤, 不让母亲知道,后创口病变以至不治。族人对他如此孝行无不敬仰,后专为他画容祭祀为祠。此后京工部给事仪徵等人为之撰《吴孝子传》文, 许承尧缮写立碑于沧山源村口亭中以传颂。
      在这些人物事迹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透露了吴氏宗族的崇尚和追求, 简单说就是崇尚读书教育, 崇尚勤劳和节俭, 崇尚敬爱与和睦, 崇尚刚烈和正义, 崇尚仁孝和公益事业, 崇尚经商发展等, 它们与族规一起形成了昌溪吴氏的家族传统而世代相传。
      昌溪吴姓能够世代相衍, 蓬勃发展, 与牢不可破的宗族观念和制度分不开, 与对自己家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分不开。世代所遗存下来的太湖祠和宗谱等即是有力的见证和说明。--------待续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

主题

4343

回帖

1350

积分

进士

积分
1350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

发表于 2009-4-1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长篇呐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72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贵宾

积分
11768

帅哥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突出贡献奖拍客起早贪黑奖优秀版主奖金点子奖爱心天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有八景,还有六景待续,请昌溪的友友们一定要关注此文,多多地了解自己的家园,不然,对外怎能宣扬自己的家乡呢,人家一问,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场“跌古现世”。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

主题

4343

回帖

1350

积分

进士

积分
1350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起早贪黑奖金点子奖

发表于 2009-4-1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期待中:victory: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4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