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2635|回复: 2

三访定邦村 -----访乡间民粹汪根红

[复制链接]

45

主题

92

回帖

589

积分

举人

积分
589
发表于 2015-6-2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乡野的油菜花 于 2016-5-30 15:27 编辑

三访定邦村 -----访乡间民粹汪根红
   
三访定邦村
                                                                    —访乡间民粹汪根红
                                                            2015年6月20日  周六  晴
       海水升温形成的暖湿气流,影响到了远离海洋的徽州,连绵阴雨让人领教厄尔尼诺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气象名词。今天终于见太阳,邵局、方有正老师、吴可和我应约一起去定邦村,把汪根红老伯收藏的清代墓志铭拓片保护。其实墓志铭碑也称不上什么稀罕文物,只是大伯收藏38.8×38.8×5cm的墓志铭碑是有带盒盖的,系清代一位进士所写,盒盖内还刻有铭文呢!
      自从去年10月6日和方有正老师去拜访大伯,采访有关当地祭拜周王(周宣灵王)菩萨的民间活动,如今已半年多了。不知大伯近来身体如何,据方有正老师说,昨天通话时,电话那头的声音中气足,音量大,估计身体不错。
      夏天的徽州,已是闷热,好在窗外尽是一片蓬勃生机,丛林茂竹,田野新绿,清新空气吹入窗内,掠走一周的疲倦,让我们整天和电脑打交道的办公室一族,着实很放松。
     车子经过锯木厂,因端午放假,厂里没人,储大伯家,门虚掩,因时间关系,就不去打扰他老人家了。
     穿过青山绿水的田野,到了汪大伯家,去年来时,家门口正晒稻谷,现在是空地,正好停车。
    面对眼前被大自然揽在怀里的农宅,那熟悉的土屋,熟悉的陈设,熟悉的前院后山,大娘依然清瘦健捷,笑着对我们说:“老头刚出去,一会就来。”
     我们四人落坐在堂屋,欣赏起汪大伯写书法对联,母亲遗像下揩书写就毛笔字,公正整齐,但字小,看不清内容。遗像左右两则:子欲养而亲不在如曾参悲伤,母逝世音容供奉如丁兰侍木。结合二十四孝典故的挽联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
     品茶之际,堂前传来一陈燕子呢喃,嗷嗷待哺三只雏燕,挣相探出脑蛋,迎接燕妈妈喂食,勤劳的燕妈妈穿梭般来回于田间地头,较之我们人类,燕妈妈养三个“孩子”可真不容易啊!
     大伯回来了,蓝色上衣,浅黄筒裤,花白头发,腰板硬朗,步履稳健,很精神,似乎比去年显年轻。
      转入正题后,邵局开始忙他的拓片,我们听大伯介绍当地民俗风情,方有正老师认真记录,吴可忙里忙外拍照片,只有我当听众……原来汪大伯是汪华七子爽的后代,从源头鲁颖川侯始姓祖起算是第84代(汪华后第40代)。先祖从第80代离开潜阳(今潜山)迁回歙县定邦村。
     大伯还饶有兴趣将家谱搬来和我们共享,从谱系表中,意外发现与李白有一段情缘的汪伦也是汪华的后裔,系第49代(汪华后第5代),小学课本里,那唐诗中遥远的人物,似乎一下受得亲近了。
      汪大伯儿时比较困难,没上什么学,但他勤勉努力、孝亲悌兄,刻苦自学,有自己的追求。加之博闻强记,算得上本地的秀才民粹。  周边一带村民,建房、盖屋、阴宅选址,乃至遇到人生重要关口,都会请他赐教。本村现任齐书记,当年投资办企业,曾专门来请教汪大伯,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一定要脚踏实地,创有根基的事业,农村人,还是选择农产品加工为好。首先,自己对产品熟悉;其次,产品来源有保证;再次,各道加工序全都自己做,形成一条龙服务,既增加了利润点,又方便了村民。况且农业是本,这一基点,任凭历史变迁,朝代的更换都无法动摇。
      在他的影响下,书记目前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运作良好。听了这番话,总觉得大伯的思路和中央鼓励的三农政策竟是那么合拍!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大伯还懂易经,自己钻研几十年,作了许多笔记。义务为村民看风水,指导避灾趋安。
       谈到孩子,大伯脸上扬溢由衷的喜悦,两个儿子都在恢复高考后不久考上大学,一个女儿上医专,要不是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女儿原本可以上大学的,是大伯主动找校长,要求女儿上中专,减轻家里负担。这不,今天端午节在屯溪一中当校长的大儿子已到家,小女儿在屯溪卫校当老师,今天放假去歙县采杨梅,中午还会赶回来看父母,她女儿,也是大伯外孙女远在北京人大上大学,无法回来,却早已电话问候。普通农家,培养出了两位教师,很不容易,况且教师-----多么好的职业,教书育人,一年两个假,桃李满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书房墙上照片中,和江泽民主席握手的军人,便是大伯的女婿,真是幸福的一家!
     大伯那代的人一般都有七八个孩子,可大伯只生三个孩子,很想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
     大伯沉思一会,不紧不慢地告诉我们,生孩子是要培养的,不能只生不管,否则会苦了他们。没想到年过八旬的大伯,年青时已经有少生优育的理念!
      门外忙碌的邵局,不时利用间隙时间,穿插进来听听大伯的讲述。
大伯还带我们进他的书房,从加锁的木柜里拿出许多易经教材、古籍书,各种各样的罗盘,自己做的笔记,眼尖的吴可,还发现钦定四库全书术数三集“协纪辨方书”(上下集),与孙子合用的小小书屋,竟然珍藏着那么多古书!
     谈到古黄坑寺,大伯表情凝重,深为其毁于那个特殊年代而婉惜,并深切期望我们能一起向政府呼吁,予以恢复,那充满期盼的眼神,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说实话,此刻,留给我的只有司马迁“身不能至 心向往之”之隐痛,要恢复古黄坑寺谈何容易,且不说当年的资料、建材、古迹几乎无存,就是可以任凭想像去做,至少也得化数千万,况且对寺庙这类古建,政策是不鼓励重建的。怕伤了老人的心,这些都不敢和他直说。
      中午时分,采杨梅女儿回来了,风尘朴朴的她,见到家里来客人,顾不得休息,热情让我们品尝她刚采来的杨梅。活泼开朗的她,笑的真诚,话语真切,让我们一下拉近距离,如同在自己家。
      邵局拓片已进入尾声,见大伯拿出当年自己拓过墓志铭,因工具不专业,效果不好,字迹基本看不清,就专门为大伯拓了一份。
     忙碌了一上午,我们要告辞了,大伯一家坚持留我们吃饭,无奈饭店已约好,不能失信,就踏上返程,临别前,燕子再次飞回,似乎也加入送行行列。一家人,包括听话的小狗,送至门口,大伯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的神情,令人动容。
     回程途中,我们无法回避汪大伯期许的话题,是的,恢复黄坑寺是很不容易的事,除非有境界、有实力的企业家出来担当,但当下谁还愿意做回报相当漫长的甚至无回报的事?
     我们能期望的仅是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石经不起一再腐蚀。
     正午的风分明是热的,吹在脸颊却感觉阵阵凉意,我又一次为自己的力量是那么渺小而燥热,再一次品尝到什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回望远去的汪大伯家,我想起一句名言:长在深山的野花小草,无人欣赏,也在芬芳!
鲁建才于歙县金三角
                                                                                                                                                                                                   2015年6月22日深夜






QQ图片20150623193006.jpg
QQ图片20150623193558.jpg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3

主题

29

回帖

96

积分

童生

积分
96
发表于 2015-8-2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wolaishai.com这里有我更多照片跟联系方式。只约今晚哦。
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27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